說老實話,在當年自然是很多人都看得懂《雷雨》。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是早就被忘記了。
因為在如此長的時間里,很多后來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對經典做出自己的解讀。
馬尋對于原版的《黃金甲》,他是嗤之以鼻的!
甚至,馬尋可以更直白的講,他覺得張一謀就是一個混蛋!
這位張大導演,就是改掉了《雷雨》最精華的部分。
其實,我們也應該公允的來看這部《滿城盡帶黃金甲》的。
不要總是被這電影里的大兇給轉移了注意力,這部電影里的美學是值得一看的。
服裝方面,以馬尋二十年的視角來說,這被奧斯卡提名了,至少說明很有水準。
確實,肉眼可見的華麗。
大金色的皇室服裝,甚至,就連鞏利這位國際影后的身上都遍布著金粉。
如此安排,確實是有寓意的。
那就是,皇家的生活實在是奢華至極。
但是,如果咱們的大導演能夠再多給一些東西,比如一些對比。
那就太好了!
比如,皇家生活的奢靡跟百姓的疾苦之間……其實,只需要寥寥幾個鏡頭也就可以了。
但是,我們的大導演并沒有這么做。
他如此拍攝這些鏡頭,如此的突出皇室的奢靡,其實目的就一個。
就是給這權力的爭奪來做背景板。
看看吧,只有在爭權奪利之中獲勝,才能繼續享受這讓人想象不到的奢靡生活!
好吧,馬尋承認這是他自己的解讀。
但問題就在于,這些奢靡的鏡頭,這大金色做底,大紅大紫做襯托的皇室景象,除了這種解讀,也沒有其他的了。
咱們就是說,還能如何解讀呢
只能如此了,而且,對應的就是《雷雨》里周家的豪賒。
算是一種放大。
但還是那個問題,雖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拍攝出了美妙的畫面。
就如同一座精美的樓閣,只可惜這是在空中懸著的。
不接地氣!
因為沒有下層的百姓給托著嘛。
我們從這部電影里看不到百姓的情況,自然就只能如此理解了。
事實上,真正要做個對比很難嗎
不!
馬尋記得二十年后有一部電影,那部電影還不是出自于科班大導演之手的。
但那部電影卻做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安排,一個十分簡單卻又十分濃烈的對比。
那就是,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男主角終于將新鮮的荔枝送到了。
可這荔枝,僅僅是眾多奇珍異果中的一小盤兒!
如此手法,堪稱絕妙!
那么,我們的大導演難道連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轉行導演都比不過嗎
用不用心就在其中了。
而再來說說當年事。
比如,當年的《戰爭與和平》。
當好萊塢拍完之后,蘇聯人一看……蘇卡不列!
于是,前蘇聯自己拍了一部,蘇版《戰爭與和平》用了這個國家最好的導演最棒的演員,動用了三十萬的部隊……
為何要如此巨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