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崇政殿。
趙頊的小朝會如期舉行,文官待制、武將橫班以上皆在其列。
眼下南征大軍即將回朝,如何犒賞,還是要議一議的!
原本大宋朝廷對交趾并不看重,甚至都不承認他的政權,一個蠻夷藩屬而已!
雖說我皇宋前些年出兵,大敗而歸,但這并不影響我看不起他!
此次用兵也是因為邕州慘劇所致,不過是一次復仇之戰而已!
打勝了也就勝了,隨意封賞一下也就是了!
但沒想到最近民間風向有些不對,市井間都在傳言交趾之害不下西賊,還信誓旦旦的用太平興國五年,太宗發兵征討交趾的舊事為例,來佐證此次大勝的功績!
吳充得到消息后,鼻子都氣歪了!還太平興國五年,你們怪懂的啊!
連當時宋軍將領劉橙、孫全興的名字都知道,更是對當年戰場的變局張口就來!
老夫做過樞密使還需要查一下資料呢!
王珪對此卻是默不作聲,這手筆讓他感到很熟悉,不由的想到去年讓他汗流浹背的往事。
那次是針對趙顥的,通過逼迫朝堂,讓二大王出宮!
這次呢?
裹挾民意來逼迫朝堂?
這到底是哪個老狐貍的手段?
王珪狐疑的打量起各位同僚。
蔡確眼觀鼻鼻觀心,耳中聽著眾人的議論,目光不時看向趙頊,民間風向、朝堂意愿,重要嗎?能比的過皇帝的意志?
一番討論之后,很快對郭逵做了定性,大戰雖勝,但其嬉于戰事,確有其事,貶為左衛將軍。
而對于趙卨,眾人態度卻是一變,雖然身為副帥,應該承受連帶責任,但他是被主帥裹挾的。
眾所周知,一軍之中,主帥的話語權是很大的!他只是無力反抗,而且最后關頭,也整軍大敗交趾大軍了不是嗎?
若是如此都要罰,那日后哪還有文官敢忠于王命!
至于燕達,這個該殺的武夫,身為大軍副總管,怎就不知勸諫主帥!斬了啊!
一旁的眾武將,震驚的看著侃侃而談的文官們,底線就這般靈活?反復橫跳?
最后就連趙頊都看不下去了,阻止眾臣對武將的口誅筆伐。
讓你們繼續說下去,大宋就沒人打仗了!
最終郭逵遭貶,安置西京,趙卨、燕達另有任用。
隨后又談到王岡,作為此戰力挽狂瀾的功臣,如何封賞卻是一個難題。
他去年剛中的狀元,做官甚至還不足一年,資序太淺,可他偏又立有大功,不賞或者賞賜太輕,難免會被人說成刻薄寡恩。
雖說在場的都是待制以上的朝堂大佬,按理對于一個小小的京官不用太費心,但王岡不同,他還有個狀元出身,天生就在升遷的快車道里。
當年呂蒙正可是七年就進了宰執圈!
而王岡在南邊的所作所為,他們也都知道的,無論是重建邕州,還是收服溪洞,無不彰顯出名臣氣象。
這也讓眾大佬熱烈的議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