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那句不怕富二代花天酒地,就怕富二代證明自己的俗話在。
但這話也分情況,比如這里面說的證明自己,是指的這幫富二代整天閑的蛋疼非要把父輩打拼下來的人脈和資源扔一邊去,非自己創業。
也就是說,他們不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想走父輩們的來時路。
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就是他們明明用了一部分父輩們打拼來的人脈資源,但沒全用。
半死不活地去創業,最后完犢子。
富二代創業,十個有九個都干不成,原因就是他們從小到大都是養尊處優慣了。
而這個世界上做生意賺的錢,大部分都是窮人的錢。
這很有意思,想做有錢人,你就得從窮人手里去搶錢,這就是資本。
所以富二代們創業基本都輸了,他們輸的不是沒有眼光,而是沒有能站在窮人視角看問題的角度。
而這個理論也就驗證了另一點,就是他們雖然創業基本都完犢子,可投資的眼光卻基本都差不了。
富二代們跑去投資,只要不是被那些狗腿子聯合外人設計的,基本投的都很容易有回報,這就是從小到大見多識廣后的眼光問題。
要向父輩證明自己,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沒苦硬吃跑去創業。
他們完全可以投資嘛,用獨到的投資眼光證明自己有能力,也不是不行。
基于這個邏輯,蕭楚生這里就很合適了。
聶華建這位在他們父輩中都算得上大佬的人親自認證過,他如果要做生意,如果有項目拉投資……
如果他們投一點進去取得了回報呢?
至于蕭楚生想一口氣所有的錢全自己賺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算他想要用自己的生意反哺手里燒錢的產業,可那想要全投進去也不夠看。
所以除了必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的操作系統這類核心東西,其余的只要有控制權就足夠了。
能引入一批認同他的投資人,可比上外面找那些總想摘桃子的投行靠譜。
畢竟大點的投行或者境外資本帶來的優勢也就是人脈,可……這幫富二代他們本身就是人脈,這不巧了嘛。
甚至這些人里也不全是二代,還有個別的官二代,就比如衛生局局長的公子。
何況還有一點可以保障的,就是互聯網企業所謂的ab股制。
蕭楚生打算聯合在座的這些想投資他項目的富二代搞一個類似投行的基金會。
只不過大部分的投行,是找項目投資,而這個基金會,是只投他指定的項目。
而這個基金會持有的就是所謂的b類股,也就是沒有投票權只有分紅權。
這樣子蕭楚生就可以通過上游的a類股持有形式來保證自己的話語權,這樣哪怕有人貪心了想反噬,也做不到。
畢竟ab類股他打算玩多層嵌套,目的就是稀釋和洗白他在其中的存在感。
甚至光在國外就要洗很多次才回到國內。
比如某開曼群島,跨國互聯網公司的注冊公司圣地。
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以為國內這幫互聯網公司跑這里注冊公司是為了避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