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科技樹的計劃破產,王耀也沒有繼續向第一次工業革命死磕。
只是將此圖紙以及熱力學原理,機械原理,材料科學記錄下來,準備與教育改革結合。
赤云國之大,擁有修道天賦的人雖是萬里挑一,也選出很多人。
王耀相當于在赤云國留下了一道一階機關道傳承,以期未來赤云國子民可以繼承,將工業發揚光大。
當然,一些沒有那么先進的技術,便是凡人也可以學習。
于是王耀退而求其次,開始推廣水力紡織,水磨,水力鼓風機等等。
最為關鍵的農業上,筒車、龍骨車、耬車等耕作與灌溉工具也被王耀推廣下去。
玉曉剛看著王耀這么一震折騰,十分不以為意。
“小子,你對這些農具的改良,還不如一發【春風化雨術】來的實在。”
王耀也明白玉曉剛說的不錯,【春風化雨術】是用來培育靈米仙糧的一階術法,一發下去,肥沃地力,增強作物生機。
若是用在凡間農業上,比金坷垃強了不知多少。
法術這種東西,對于凡間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有修煉天賦的人直接修仙,沒修煉天賦的只能掌握一階以下的低端科技,科技樹完全點不上去,這便是此界凡人最大的悲哀。
王耀也有些無奈,只能盡力為赤云國的生產力做些向善的改變。
……
時間又過一周,王耀準備登基了。
他已經名不正言不順的在皇位上干了快一個月,登不登基也差不多。
雖然王耀不是什么形式主義者,但龍國有句古話說的好,西西烏著為俊杰(劃掉)。
但龍國有句古話說的好,來都來了。
來都來了,不登一下說不過去。
且登基還是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有助于建立民眾對新政權的信心和支持,增加了民眾的認同感。
一道圣旨發下,整座京城以及附近的城市都開始沸騰起來。
……
這一日,天蒙蒙亮。
赤云皇宮內鼓樂齊鳴,樂曲恢弘大氣。
赤清宮前,禮部官員高聲稟告:“陛下,吉時已至。”
今日王耀為著龍袍,登基所著服飾為冕服。
玄衣纁裳,冕冠垂旒。
身披日月星辰,下裳繡山、龍、華蟲等十二章花紋,象征帝王的德行和宇宙秩序。
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王耀步入赤和殿,登上寶座。
文武百官按照等級依次上前行三跪九叩之禮,表示對新帝的忠誠和尊敬。
司禮太監會正式宣讀詔書:
“茲有詔曰:
維天眷佑,四海升平;時逢亂世,民不聊生。朕本修行之士,避世而居,然目睹蒼生涂炭,心痛如割。”
“秉承諸公擁戴,承蒙萬民之望,今于斯日,于天壇之地,勉承大統,以期撥亂反正,再造乾坤。”
“赤云非一姓之私產,實萬民之公器。是以誓建君憲,行民主之制,使天下為公,講信修睦。凡我子民,無論貴賤貧富,皆得向上,選賢與能,共襄盛舉。”
“朕深知國之根本在于民生,民生之本在于耕織,耕織之本在于土地。故將推行均田之法,讓無地之民得以有其田,有田之民得以安心耕種。又將以教育為重,廣設學府,教化民眾,使之知書達理,明辨是非。”
“朕于今日登基,茲定年號【開明】,以昭示天地和諧,赤云開明之意。”
“朕雖不敏,愿以身作則,勵精圖治,廣納賢才,以法治國,以德化民。望爾等戮力同心,共赴新生,使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王耀生于赤云國,還是對此國家有些感情的。
登基時,就連赤云國的【赤云】國號也并未更換,只是將年號進行了更改。
詔書言罷,整個宮廷的奏樂節奏為之一振,更加隆重莊嚴。
學士捧著玉璽,大學士隨行,莊重的送于赤和殿御座南正中的案上。
王耀心中一動,只覺得那已經被自己盤過很多次的玉璽在這時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誘惑力。
正要拿過玉璽,王耀卻突然感覺整座皇宮靈機混亂,一道神識劃過此地。
向殿外望去,只見一陣黑云壓城。
“秦厲,給本座滾出來!”
一道冷漠的聲音如同天雷轟鳴。
李家仙祖李長巫于焉降臨。
京城的民眾一陣恐慌。
皇帝的登基儀式,他們雖然無緣得見,但昭告早就發下,他們也都關注著此事。
可今日新帝登基之時,卻天顯滾滾黑云,還有蒼天怒吼。
這明顯是不吉之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