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抵達了京城,參加了這一次的會議。
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倒沒有人圍攻他,但很多人卻無視了他。因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開放搞活”,大部分人都在談分田到戶對農業生產的拉動作用。
畢竟分田到戶會激發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似乎增產增收也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輪到方唯發言,他只談餓了育種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避而不談其他的事情。畢竟瑤嶺公社的17個大隊都沒有分田到戶,反而成立了合作社,繼續走集體經濟的道路。
因此,他坐在這里其實是一個另類。
“方支書,你一直都在做農村工作,最有發言權,還是談一談這幾年糧食豐收的原因吧。”
他不想惹麻煩,但麻煩卻找上了他。
這位代表話中有話,實際上就很反對方唯和合作社走的這條路,只不過他說的比較委婉罷了。
“是啊,方支書,我們都知道你是育種專家,育種的事就不提了,咱們還是談談更深層次的問題。”
有人帶頭,自然就會有人跟隨。
另一位代表也開始擠兌方唯,說白了就是希望對方唱反調。
“那我就說兩句,眾所周知,決定糧食產量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化肥的普及,我們有句土話,叫做‘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沒有足夠的肥料莊稼是不好的。
其次是土壤的品質,也就是說土地的肥力怎么樣?肥沃的土地和貧瘠的土地,產量相差巨大,這不是后天可以彌補的。
最后就是種子,種子決定了產量的上限,沒有好的種子就種不出來優質高產的莊稼。至于田間管理、精耕細作都是細節,對產量有影響,但影響并沒有想象中的大。”
方唯說到這兒便打住了話頭,實際上他說的很客觀。
自古以來絕大部分的農民都在很辛勤的種地,產量能超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嗎?答案是不能。
至于精耕細作也很扯淡,國內幾乎都做不到嚴格意義上的精耕細作,因為費效比很低。至于勞動積極性,雖是會對勞動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并沒有那么大。
不過他的一番話說的很委婉,別人也抓不住小辮子。
“方支書不愧是專業技術人才,就是分析的到位。好了,下一位,請發言。”
小組討論的主持人打了個圓場,對之前挑事的兩人有些不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場,從方唯的立場來說,合作社干的這么好,他為什么還要給分田到戶吹喇叭?
人家從來都沒有說過分田到戶不好,這兩個人就是多事。
會議繼續,方唯一如既往的淡定。
他不是為了證明分田到戶不好才走集體經濟這條路的,而是這條路最適合瑤嶺公社各大隊的實際情況。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