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能將機會寄托到克萊默的演講上。
提問環節,前幾個問題都比較常規,是關于技術參數和造價成本。
孫雪每次都是第一個舉手,可主持人似乎根本留意不到她,機會總是給了前排的與會者。
孫雪急得直跺腳,她后悔自己入場時間太晚,沒能搶到靠前排的位置。
不過她留意到,克萊默在回答前幾個問題時略顯疲憊,似乎在期待更有深度的問題。
當主持人宣布還有最后一個問題時,孫雪緊張的心都要蹦出來了,她深吸一口氣,高高舉起手。
她期待主持人能注意到她,如果錯過這個問題,那么五天的會議就會宣告結束,這也將意味著,她就沒有任何在媒體上露面宣傳自己公司的機會。
也許對于別人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畢竟能拋頭露面的只是很少的公司,90%的與會者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
但,在她看來,如果連一次發言的機會都沒有,那就太浪費這樣的學習機會了。
過往的數次成功經驗告訴她,機會都是主動爭取來的。
眼看主持人的目光沒有看向她,情急之下,她揮動著手大聲喊了一嗓子:
“主持人,這里,看這里,我有問題要問!”
由于她聲音太大,包括主持人和在場的很多與會者,目光全都看向了她。
主持人被孫雪這一嗓子給逗樂了,笑著說,“好的,最后一個問題就由您來提問吧。”
話筒傳遞到孫雪手里的一刻,她長舒一口氣,才發現由于太緊張,掌心已微微出汗。
她調整好狀態,聲音洪亮的開口道:
“克萊默大師您好,我是來自中國泉城市的孫雪,也是您的學生,多年前我在康橋大學建筑學院多次聽過您的講座……”
她先是用中文自我介紹,然后切換至流利的英語。
“有個問題我想請教所有嘉賓,在綠色體育場館的設計中,我們往往關注比賽期間的節能環保,但大型體育設施在非賽事期間,經常面臨使用率低、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各位是如何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建筑的生命周期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每年可能只舉辦幾場大型賽事,但卻需要全年維持運行的場館?”
會場突然安靜下來,然后響起一陣竊竊私語。
臺上的專家們相互對視,似乎對這個問題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王科一臉驚愕看向孫雪,“我滴個乖乖,沒想到您還有這絕活!”
他沒想到,孫雪的英語說的如此順溜,要是不看人光聽聲音,還以為是老外呢。
跟老外說英語的口音簡直是一個味!
克萊默第一個拿起話筒:“很幸運會在這里遇到我的學生,你的問題非常出色!這正是行業面臨的真正挑戰。”
他調整了一下坐姿,身體微微前傾:
“在我們的慕尼黑項目中,體育場被設計成一個多功能的社區中心,包括餐廳、健身設施、甚至小型市集空間,確保每天都有活動進行,而不是只在比賽日開放。”
哈迪補充道:“我還要強調適應性設計。卡塔爾場館的部分區域是可拆卸的,賽后可以改建為社區體育設施或學校體育館。關鍵是從第一天就規劃建筑的生命周期,而不是賽后才考慮轉型。”
山本則分享了更前瞻的視角:“我們認為未來體育建筑應當是能源正輸出的。我們的水上運動中心不僅自給自足,還向周邊供電。非賽事期間,它成為區域的能源中心,這改變了整個經濟模型。”
令人驚訝的是,克萊默在回答結束后反問孫雪:“你們在中國有相關實踐嗎?中小城市的體育設施可能面臨更多挑戰。”
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孫雪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