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師傅凝視著照片,眼神柔和了許多:“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邵師傅,時代在變,工藝在進步,但我們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不是應該傳承下來?”
邵師傅沒有回答孫雪的話.....
孫雪柔聲說,“我請克萊默團隊為大家培訓,不是要否定你們的經驗,而是希望將你們的技藝與國際最新的修復理念結合,讓城投的老工匠們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頂尖的工匠。”
邵師傅沉默良久,輕嘆道:
“孫總,我們不是不愿意改變,只是...害怕。我們在這個廠子干了一輩子,年齡大了,除了這些手藝,我們一無所有。如果.....連這些都被否定,我們還剩下什么?”
孫雪恍然大悟。
原來,她一直從商業角度考慮問題,卻忽略了改革背后的人心和情感。
“邵師傅,您這么一說我就明白了,我改革心切,沒考慮到您們的感受。”
她和邵師傅聊了很多,邵師傅打開心門,向她詳細講述了這些年城投的發展歷程.....
回去后孫雪馬上調整了策略。
她暫停了原定的部門撤并計劃,轉而成立了“城投傳統工藝研究室”,請邵師傅擔任負責人,系統地整理老工匠們的獨特技藝。
同時,她組織了一場“城投記憶”展覽。
通過老照片、老工具和老師傅們的口述歷史,展示企業的輝煌歷程。
展覽的前言中,她寫道:“尊重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城投的精神,將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她的這些舉措,慢慢在軟化一些老師傅的態度。
另一方面,她挑選了十名年輕有潛力的員工作為“改革先鋒”,送到雪華建設的項目上學習新技術、新理念。
她希望通過這種“傳幫帶”的方式,逐步打通兩家企業的文化隔閡。
在這個過程中,張建國主動找到她,態度誠懇的表達了想要繼續追隨她的決心。
孫雪給了張建國一次機會。
她帶著張建國和邵師傅一同前往魔都市,參觀由克萊默團隊修復的外灘歷史建筑群。
站在修繕一新的老建筑前,張建國久久不語。他仔細觀察著修復工藝的每個細節,不時與邵師傅低聲交流。
“確實...有過人之處。”邵師傅終于承認,“他們對歷史建筑的理解很深,不是簡單的翻新,而是讓老建筑在保持原貌的同時,適應現代使用需求。”
張建國也感嘆道:“沒想到歷史建筑修復市場這么大,如果城投能掌握這些技術...”
“這正是我的目標。”孫雪說,“城投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雪華有靈活的管理機制,加上克萊默的國際化視野,我們完全可以打造出國內頂尖的歷史建筑修復團隊。”
回程的飛機上,張建國主動找到孫雪:“孫總,不好意思,是我誤會您了,我終于明白您的一番苦心。給我一點時間,我會做通老員工們的工作。”
一個月后,公司迎來了重大轉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