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微明白,這于桓熠而言,是此生最后的機會了。
可是其他人的日子還長,不見得與他同心。
譬如閭丘顏。
“如此說來,長史并不認同此舉。”孫微道。
“在下以為此舉頗為不智。不過在身身為長史,只有忠君之事,并無愿不愿意一說。”
孫微嗤笑:“那長史冒險來到尋陽,究竟為了什么?”
“自是為了兌現與世子的約定,讓世子借到荊州的兩萬兵馬。”
孫微深深看了他一眼:“看起來,長史已經有了成算。”
“是有幾分。”閭丘顏道,“但能不能成,就看王妃和世子愿不愿相信在下了。”
“哦?”
“以荊州如今的情形,南郡公不可能借給世子兩萬兵馬,所以世子只能智取。”
“如何智取?”孫微不解。
“請王妃聽在下細細道來。”閭丘顏道,“上回見面時,在下曾說過,要與王妃說說桓氏的家事。”
“莫非這智取的法子與桓氏的家事有關?”
“正是。”閭丘顏道,“這里頭有個關節。不知王妃是否聽聞過南郡公的六公子,桓安?”
孫微一愣,她自然曉得桓安。
前世,桓熠兵敗之后,閭丘顏收攏了所有的桓氏舊部。為了執掌荊州,他殺光了桓熠的所有子嗣。
而一直反抗他到最后的,就是一個叫桓安的年輕人。兩邊的鏖戰,一直持續到了孫微和司馬雋成婚之后。
孫微還記得,當聽聞桓安的死訊時,司馬雋還嘆息了一句“桓氏已亡”。
不過,孫微一直以為,這桓安是桓熠家族中的侄子。
他何時成了桓家的六公子?桓熠分明只有五個兒子。
閭丘顏見孫微不語,以為她確實不知,道:“王妃不識六公子,也是常情。這六公子是南郡公與外頭的俳優所生,主母不認,自然也得不了公子之名。桓家上下對其并不待見,只有一人除外。”
“何人?”
“剛剛死去的四公子桓修。”
依閭丘顏所言,桓修是南郡公的寵姬所生,縱然同樣也不被主母待見,但沒人敢拿他如何。
他性子乖僻,卻對境遇相似的桓安頗為同情。
在桓安被欺辱時,桓修屢屢出手相助,并將自己的院子騰給桓安住,還把桓安推薦到荊州營中任職。
桓安頗為爭氣,從一名小卒做起,屢屢建功。最終,桓熠終于另眼相看,將他任為將軍,如今統領著荊州軍的前鋒營。
桓熠的幾個兒子,皆無長進。桓安異軍突起,引起了他們的忌憚。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桓安。
可桓安一直頗為謹慎,直到桓修死去。
“王妃知道,前陣子,在下曾陪同四公子前往江夏巡視工事。可王妃興許不知,六公子也在同行之列。”
孫微聽罷,大約猜到了他接下來要說的。
“桓修死在了江夏,于是他們將桓修的死歸咎于桓安?”
閭丘顏頷首:“四公子回到江夏,首先去找了六公子,興許是找他商議如何除掉在下。可是二人才見面,四公子就不省人事了。六公子確實是最后見四公子的人。在下曾與王妃說過,四公子非在下所殺,六公子就可以作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