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雋頷首。
“我也不知是否能成,只有盡力一試。”他說,“如今朝廷里能壓住王磡的,只有太后。若太后與王磡同心,則無人能說上話。這局面本來無解,但正巧逢得圣上元日出關。他一整年才現身一回,太后和王磡不會不給他面子。”
“如此說來,世子在離京前去見了圣上?”
“自是來不及。”司馬雋道,“是師父替我前往覲見。”
孫微更覺詫異:“可妾聽聞,太傅與圣上的關系并不好。”
“所以才不會有人起疑。”司馬雋道,“他們談了什么,也無人在意。”
孫微頷首,又問:“世子怎知圣上會答應站在世子這邊?”
“有件事,夫人興許不知。去年圣上要修望仙臺,可王磡以正在征戰,國庫吃緊為由,勸阻了圣上。圣上當時大怒,罵王磡亂興戰事。王磡當時為了平息上怒,答應今年為圣上修望仙臺。”
孫微了悟:“所以圣上愿意出面,是因著擔心望仙臺又修不成了?”
“自是如此。莫非你以為他真的關心我么?圣上只關心修仙。”
孫微笑了笑:“如此說來,世子是真的給圣上請了平安符?”
司馬雋卻露出茫然之色:“什么平安符?”
果不其然。
“妾料想世子不會顧上這些細枝末節,必是太傅代勞了。他替世子想得很周到。”
孫微說罷,將清微臺平安符一事告知司馬雋。
司馬雋卻頗是不領情,道:“太傅著實多此一舉,這等尋常之物,有沒有都一樣。”
“世子不可不識好人心。若無此物,圣上怎好平白夸你一番,將此事帶過?”孫微道,“太傅幫了世子那么大的忙,世子得了空閑,該向太傅當面道謝才是。”
司馬雋應下,卻道:“須等到事成之后。我既然讓他當眾說我還在荊州,就暫時不會露面。”
孫微問道:“世子此舉,是為了保護桓安么?”
“不錯。桓安不見,有人會著急。”司馬雋冷靜道,“著急才會露出馬腳。”
孫微又問:“他莫非就在王府之中?”
“不可將他帶到此處。”司馬雋道,“覬覦他的人眾多,安穩起見,我將他放到了京口,讓卓競派人專門看守。此間,只有我與夫人知曉此事。”
孫微寬下心來。
“這場戰事雖被世子輕而易舉化解,可事情還未結束。王磡的目的是奪荊州,如今強攻不成,他也不會罷手。荊州正是群龍無首之際,恐怕也是王磡已經在安排后手。”
“夫人以為,他會如何安排?”司馬雋問。
“依妾看,他首要之計,便是借朝廷任命新的荊州刺史。”
司馬雋卻道:“我以為,此舉頗為不智。”
“怎講?”
“于荊州而言,智取不如強攻。先前他要征荊州,其目的,除了殺桓安,更重要的則是趁機滌蕩桓氏在荊州的殘余勢力。以荊州當下局面,如果未經過一番殺戮,即便王磡指派的荊州刺史到得了荊州,也難以長遠。”
孫微琢磨片刻,深以為然。
“話雖如此。不過,王磡手上無強兵,妾以為即便再難,他必是也要先將荊州刺史安排過去。”
司馬雋沉吟:“這的確是他的做派。我回頭與太子密會,請他設法勸阻。”
孫微思索片刻,道:“世子見太子之時,與其只商議如何對付王磡,倒不如再商議商議圖荊州之事。”
“夫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