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洪濤的發明創造,也不是他系統提出的新理論,而是從歷史事件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很多皇帝、權臣、梟雄、豪杰,最終的失敗往往都是源于某個人的某個怨念,究其根源,基本全是由猜忌引發的。
雖然李實不喜歡釣魚也不會釣魚,但世間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只要想明白其中一種就能舉一反三。經過短暫的思考他得出了一個結論,皇帝在玩火!
歷朝歷代里奪權篡位的宮廷鬧劇很多,有父子相殘的、兄弟倪墻的、夫妻反目的、君臣交惡的,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其實都不用太往前追溯,僅大明這二百多年里就發生過不止一次。
“朕要做的事情他們永遠都不會同意,這次躲過去了,保不齊下個月還會發生第二次。眼下大明周邊風起云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關于陳矩是否可信的問題,洪濤不打算隱瞞。如何讓手下愿意跟隨是門技術,也是門學問,其中盡量坦誠減少猜忌是重點。
“萬歲爺中毒的消息如果傳到宮外,奴婢怕適得其反火上澆油,令宵小反倒有了作亂的借口。”如果陳矩不可信,那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就真的是大麻煩了,在這個問題上李實認為皇帝略顯草率。
朕沒有那么多精力和時間與他們你來我往,與其整日里提心吊膽互相猜忌,不如一次性來個了斷,借此看清每個人的心中所想。
對于李實的擔憂洪濤非常能理解。所謂的大內侍衛,不過就是一群接受過軍事訓練且裝備了武器的宦官。除了個別有天賦的,大部分都和普通士卒一樣,不具備過人的武力。
不明不白的冷落打壓陳矩,就算對王安、李實、鄒義、張然等人有利,也會讓他們產生兔死狐悲的感慨,今后再遇到危急時刻,這種情緒難免失控,其結果就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敗得不明不白。
“……奴婢平日里忙于差事,沒機會侍奉萬歲爺。”說著天大的正事,突然間轉到了嬉戲游玩話題,令李實有些措手不及。他一點都不喜歡釣魚,可皇帝鐘愛,必須順著說。
單兵素質不成,想贏就得靠數量了。可惜,內侍的數量還沒大漢將軍多,眼下又被張然帶走一半,想憑借僅剩的四五百人守住后宮難度很大,光防御養心殿依舊不太有把握。
可無論哪位皇帝在遇到這種事情時,第一反應都是先把活著的消息擴散出去,盡量拉攏更多同盟,以求自保。沒聽說皇帝會拿自身當誘餌,故意裝死引誘對手放松警惕大舉壓上。
“……萬歲爺要故意示弱,讓其誤以為得手,再聚而殲之!可是宮里內侍空虛,一旦他們真的舉兵來犯,奴婢等人即便以一敵十也難以護衛周全,望萬歲爺三思!”
不承想朕忍得,有人卻忍不得。今日他們害了朕的生母,國仇又添上了家恨,不來則罷,否則誰也別想活著走出皇城!”
危險肯定是有的,可和收益比起來并不算大。至于說起兵作亂,不用擔心,他們沒那個能力,即便拼湊了一些蝦兵蟹將,朕也能從容應對。
看著皇帝意氣風發的樣子,聽著一句句豪言壯語,李實心里突然有種想逃跑的沖動,太輕視敵人的后果往往都是失敗。
這位年輕的皇帝雖然幾年來在朝堂上屢有斬獲,與朝臣們斗得旗鼓相當,但在關鍵問題上似乎還是顯得不夠成熟穩重,太自信了,也太迷信所謂的忠誠了。如果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忠誠會變得一錢不值,因為死人沒辦法出力。
“好吧,既然你如此篤定,那朕就親自演示下什么叫依仗。來,先幫朕把這個玩意穿上!”眼看僅憑言語無法讓李實建立拼死一戰的勇氣,洪濤只好起身拿起王承恩給準備的盔甲,準備亮底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