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派人之前努爾哈赤多了個心眼,找來送信的士兵親自詢問前線狀況,然后就意識到這次可能錯怪了三弟,反而是代善的命令有些古怪。
據士兵說,代善在連戰不勝之后下令全軍撤回新甸堡休整,舒爾哈齊堅決不從非要繼續猛攻,一舉拿下寬甸堡。
<divclass="contentadv">兩人因為是退還是進吵了起來,且參與爭吵的也不僅僅是這兩位主帥,幾乎所有將領都卷進去了,數量旗鼓相當,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就讓努爾哈赤有些不解了,以往女真人也不是沒和朝鮮人在鴨綠江北岸打過,從來就沒這么費勁。要不是這次明軍突然撤走,留下了大片無主之地需要占據,自己都不會把代善叫回來,更不會派主力南下寬甸。
代善和舒爾哈齊都是手下最能打的將領,隨行的還有上百白甲兵和紅甲兵,本意就是一鼓作氣拿下寬甸六堡,不給朝鮮人喘息的機會,怎么最終會打成了這個樣子呢?
為了解開心中謎團,努爾哈赤干脆也不在赫圖阿拉坐鎮了,率一千精銳前往新甸堡,打算親眼看看、親耳聽聽兒子和弟弟對這次作戰不力的解釋。
不聽還好,聽完了代善和舒爾哈齊的解釋努爾哈赤差點愁死。既不是代善目無尊長指揮不利,也不是舒爾哈齊居功自傲不聽命令,而是朝鮮人的戰斗力提升了一大截,尤其是武器裝備和補給兩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
在遼東這片土地上,云集了明朝、蒙古、女真、朝鮮四個軍事勢力。其中明朝軍隊的裝備最精良,蒙古軍隊善騎射速度最快,女真軍隊步騎比較平均戰斗頑強。
朝鮮軍隊裝備最爛,士兵們大多時候連飯都吃不飽,像一群叫花子。盔甲更是別提,除了軍官之外,當兵的誰能有件皮甲穿就算精銳了。
因此朝鮮軍隊的戰斗力也最弱,除非到了他們熟悉的地區,否則基本就是一個照面的事兒。往往百十人的女真騎兵就能沖垮幾百人的朝鮮軍隊,以少勝多是常事兒。
但出現在寬甸六堡地區的朝鮮軍隊好像脫胎換骨了,人還是那些人,有些將領已經與女真人打打殺殺過十多年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可士氣卻突然漲了一大截,面對數量差不多的女真軍隊不光不退還敢主動攻擊,且打得難解難分,很難講誰勝誰負,基本等于平手。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據代善和舒爾哈齊說,是朝鮮軍隊里也有了類似白甲兵的隊伍。他們十幾人或者幾十人湊在一起,騎著馬在戰場外圍游蕩,哪里戰事吃緊就往哪里沖。
這些兵將穿著一種灰黑色的鐵甲,前胸和后背連成一體,其它部位則由質地一樣的甲片覆蓋,戴著水桶一般的頭盔,拿著精鋼打制的短矛,幾乎就是刀劍不入箭矢不傷。
想近戰用鈍兵器砸吧,這些兵一出來就是一堆,從不落單,短矛又比鐵骨朵、斧子啥的長,白甲兵的鐵甲套棉甲也抵擋不住,一捅就是一個窟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