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代天牧羊
宣府早就成了晉商的天下,如果把互市弄到那里去,誰能與蒙古人交易、交易什么貨物、以什么價格買賣,都會被晉商們背后的影子全盤把控,其他人根本插不進手,也包括皇帝。
古北口和潘家口、喜峰口分屬密云后衛和東勝右衛,歸山海關總兵管轄。杜松和孫承宗都是保皇派官員,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御馬監、海軍和錦衣衛監控,不光晉商無法一手遮天,其他商人來了也得踏踏實實按照規矩行事。
另外洪濤還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借商人的資本免費替朝廷搞基建。
凡是商業繁華的地區,交通問題必須要提上日程。如果官府不投資,商人們也會自籌資金把路修好。這樣一來,等于是幫助朝廷把通往兩個邊境重要關隘的戰備公路給修好了。
與蒙古人結盟肯定也只能是短暫的,即便大明愿意永久和平,蒙古人也不會答應。原因很簡單,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發現和大明互市建廠很虧,大頭全讓漢人賺走了,蒙古部落只剩下湯湯水水。
從商業角度出發,把本來沒什么大用的羊毛、羊皮賣給漢人蒙古人并不吃虧,可是人這個玩意,老祖宗算是給總結明白了,有句話說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大家都拿羊毛、羊皮不當好東西的時候,誰都不會太在意其價值。可是當羊毛、羊皮被加工成毛氈、毛毯、毛呢和毛線,且賣出了十幾倍、幾十倍的價格之后,人們就會很在意了。
到時候牧羊剪毛的牧民心里一定不太平衡,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年,結果還沒狡猾的漢人掙得多。蒙古貴族們也一樣,肯定也覺得原本的利益分配比例不公平,他們拿少了。
不管啥買賣,只要合伙人之間出現了這類心里不平衡的現象,結局只能有一個,內耗越來越大,最終倒閉關門。然后股東們翻臉成仇,脾氣好點的老死不相往來,脾氣爆點的直接大打出手。
所以洪濤在推出雙方互市建廠結盟的計劃時,就沒打算把生意做長久。不對,生意還是要長久做下去,但要把模式稍微變一變,用來規避即將出現的心理不平衡。
說起來也怪,在公平交易的原則下辦事,總會有人覺得吃虧了。可是當你占領了他們的家園、剝奪了他們的牧場、搶走了他們的羊群、把他們全變成飼養員,每月只能拿點死工資,狗屁權益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反倒啥毛病都沒有了。
只要能按月發放工錢,逢年過節再放個假,順便讓孩子上個學堂讀幾本書,隔幾年給漲幾錢銀子的薪水。他們就會感恩有加,甚至產生一種錯誤認知,總覺得下一代能成為人上人,也能建廠給別人發工資。
不光牧民這樣,漢人也這樣。當年福王要就藩的時候在屬地里強征勞役大興土木,把當地很多農戶搞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很多人失去了土地無法生活,只能進入城市變為流民和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