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一個人很讓他從內心欽佩,那就是海軍總督袁可立。站在他的角度上看新政的主力并不是皇帝,也不是兩廣總督李贄,恰恰就是袁可立。
如果沒有海軍給予保皇派足夠的支持,別說推行新政,類似的旨意怕是都出不了紫禁城。同時也等于把所有罪責都擔在了肩膀上,一旦新政失敗,皇帝只要向文官集團服軟就沒什么大礙,袁可立卻必須身敗名裂。
<divclass="contentadv">從內心里講,周道登也想成為這樣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哪怕最終落得個粉身碎骨。然而他自問不具備袁可立的勇氣和魄力,想一想妻兒,再想一想家族,就連試一試的膽量也沒了,只能暗暗為袁可立祈禱。
怎么說呢,周道登并不覺得景陽皇帝是位明君。首先就是不夠聰慧,歷史上但凡有些作為的皇帝,都會在年輕時就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天賦,比如漢高祖、唐太宗,即便出身最落魄的明太祖,也被稱為相貌奇偉。
可是景陽皇帝既談不上天賦也找不出奇偉,非要用一個詞形容的話就是平平無奇。據說在當太子之前連成系統的啟蒙都不曾有過,即便當了太子,也是皇帝與文官集團互相角力的結果,與其本人的能力基本毫無關系。
至于說登基之后的種種作為,周道登并沒親歷,僅靠傳聞無法確定是皇帝運籌帷幄的功勞。尤其是選自己當吏部尚書,更印證了這種分析。但凡是個英明皇帝,誰會選擇讓自己這樣明顯混吃等死的官員登上如此重要的崗位呢。
“……臣、臣既不懂織造也不會建廠,怕是會誤事。臣的性命為輕,陛下的互市大計為重。”本著明哲保身的原則,周道登打算主動退讓,換取同僚們的寬容。
辦法很簡單,皇帝不是常常強調實事求是嗎,那好,咱就按照你的套路來,親口坦誠啥也不會,總該換人了吧。如果因此惹惱了皇帝遭到貶黜就更加完美了,借機跳出暗流涌動的朝堂去地方上當個州縣主官,反倒更舒坦。
“不會……呵呵呵,周尚書,伱可能還不太熟悉朕的習慣。能不能做某件事誰說了都不算,只有朕才能定奪。朕說你成,不成也成;朕說你不成,成也不成。
人沒有生而知之,總要習而知之。你只督建,具體事宜會有其他人去做,多看多想多總結多匯報少插手是朕能給予你的唯一幫助。”
不管周道登如何推諉,洪濤也不會讓他溜過去。這次再想混日子可就難了,毛紡廠里不光有皇帝的股,還有六部九卿和內閣大學士的份子,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干不好?但凡差一點、慢一天,不用等皇帝出手就會有人好好修理。
“臣……”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周道登好像還要掙扎,不肯痛痛快快領命謝恩。
“托病辭官皆不準,胳膊斷了朕給你派錦衣衛驅使,腿斷了朕雇四輪馬車相隨!”
洪濤覺得剛剛的命令下得還不是很嚴謹,萬一這家伙豁出去辭官不做,或者泡病假自傷自殘,還是能逃過去。不成,必須把漏洞也給補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