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總裁和十八名同考官除了要監考之外還得批閱考卷。大概流程是先由十八房閱卷,挑選出一部分滿意的交給總裁復審。總裁有權力從落選的考卷里再挑選一遍,找出沒被發現的合格者。
<divclass="contentadv">會試的地點為貢院,位于城東明時坊,與司天臺南北相望。大概位置在建國門立交橋西北角,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在后世依舊有貢院東街、貢院頭條、貢院二條等地名。
貢院的面積很大,光圍墻就有三層。前院設置了公堂、衙署供考官辦公,后院則是考生答卷的場地,叫做考棚,總數9000多間。
考棚是啥樣呢?顧名思義,就是個簡陋的棚子。一面有墻一面敞開,長百米,內有墻隔開,每間四尺見方,不足2平米。
一排又一排的考棚連綿不絕,站在用于監視的望樓上看過去像極了后世的養雞場的雞舍,人在里面只能坐靠,沒有多余的活動空間。
會試分為三場,每場三天。舉子們想完成考試,得在考棚中連續待足三天兩夜,基本就是進了貢院到每場考試結束就不能再出來了。
設想一下,農歷2月初,差不多就是公歷的3月中,京城的暖氣剛停,白天如果有太陽最高氣溫大概在15度左右,穿羽絨服有點熱,不穿又有點涼。
到了夜里氣溫會下降到5度左右,甚至零度,即便穿著羽絨服羽絨褲,在沒有門窗半露天、不能躺臥還沒有鋪蓋的考棚里熬一宿是個啥滋味?監獄里的禁閉室,條件也沒這么惡劣。
先不說學問有多高,光是身體就得把體弱多病的淘汰出局,至少得達到隨隨便便風餐露宿一周還活蹦亂跳的水平,否則連考場都出不去。
實際上因為感冒發燒影響考試的舉子并不多,最大的病患是跑肚拉稀。三天兩夜時間不能離開考棚,吃喝拉撒都只能在不足2平米內完成。
貢院只提供飲水不提供食物,想不餓死就得自己帶飯。什么飯菜能在平均溫度十度左右的環境里保持三天不變質呢?這是個大學問,既不能天天啃煎餅吃炒米,又要盡可能吃飽吃好。
二月初九是第一場考試,舉子們要在三天時間里用八股文寫三篇“四書”文章、四篇“五經”文章,所謂四書五經也。第三天中午交卷之后可以離開貢院,回到住處換衣服、筆墨、準備食物燭臺。
二月十二是第二場考試,考的是“論”“詔誥表”和“判語”。“論”可以理解為議論文,題目從四書五經上取,解題時不用局限八股文,可以自由發揮。
“詔誥表”,即“詔”、“誥”、“表”的合稱,一般指“漢詔”、“唐誥”“宋表”,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要求考生模仿做官之后的言行,寫出相應的朝廷文書。
二月十五日是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策問”,即給出一段文字材料,讓考生閱讀后闡述理解。通常來講策問屬于錦上添花的附加題,對最終成績的影響沒有第一場和第二場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