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除非己莫為
他不見得是第一個獲悉此事的,但卻是第一個在此事件中明確表態的朝廷重臣。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以失手傷人的罪名把來自廣東和福建的幾名舉子收監,卻對有同樣嫌疑的江浙舉子網開一面。
但光有表態還不夠,想以大明律嚴懲兇手,對支持新政的人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就必須做成鐵案。而如何讓這幾名舉子親口承認失手殺了人,才是關鍵。
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得逼著皇帝下旨削了這幾名舉子的功名。光靠官員們使勁兒上疏仍顯不足,鼓動進京趕考的舉子們鬧事就成了唯一有效途徑。
畢竟幾百上千年間還沒有哪一位皇帝會對舉子太過嚴苛,整套科舉制度本身就是用來維護皇權的。換句話講,全國的讀書人都是被科舉制度強行拉進了統治階級內部,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太大了。
在朝臣們眼中,景陽皇帝不管如何熱衷推行新政,對讀書人一向都非常重視,即便心里明白遭了算計,為了顧全大局也只能像以往那樣尋求妥協,只不過這次可能會從獲利的一方變成吃虧的一方。
政治斗爭嘛,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就不該有常勝將軍。之前贏了那么多次,現在輸一次也很正常。
對于朝臣們來講,終于勝利了一次,可以極大鼓舞士氣,為今后繼續抗衡新政、保護自身利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也僅此而已。
輸者不會一無所有,贏者也不能滿盤通吃,這就是政治。貴如皇帝也逃不出這套體系,吃點虧很必要,免得總以為天最大皇帝第二,想什么就做什么。
可惜他們全想錯了,包括王安。自己根本不是政客,也不是皇帝,更不是得益于現有體系的統治階級,而是老天派來的破壞者和送葬者。
在能力達不到的時候,裝孫子示弱妥協是逼不得已。一旦積蓄夠了力量馬上就會撕掉和善的假面具,半點道理不講,一點規矩不遵守,怎么干脆怎么來。
“……陛下,想動用陸軍需有至少9名總參軍機同意,倉促之間恐難有十成把握。”聽聞皇帝要玩硬的掀桌子,王安除了深感意外還有濃濃的忐忑。
此時京城中云集了各地舉子四千多名,而他們的隨從、家人和商賈數量更多。一旦引發了騷亂,光靠錦衣衛和五城兵馬司的蝦兵蟹將,很難及時彈壓。
而距離京城最近的軍隊就是李如樟的陸軍,只可惜皇帝為了讓陸軍順利發展與朝臣們達成了挾制皇權的協議,并寫入了大明律。
皇帝沒把握在13位總參軍機中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如果出爾反爾翻臉不認賬強行召喚陸軍入城,會對將來的朝堂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誰也不想和說話不算數的人一起玩。
“用不著陸軍,只需兩三個時辰袁可立就會親率海軍陸戰隊進城。凡是名單上的人一律要在四個時辰內送入宮內,宣不動的就抓!”
所謂的參加新戰艦下水儀式,沿途視察各家工廠皇莊,都是用來掩人耳目的說辭,真實意圖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