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戶部被砍了兩刀,保皇派的大本營工部也被砍了一刀,脆生生被掰成了兩瓣,而且連名字都不再保留,變成了建設部和工業部。前者繼承了工部的大部分修建營繕舊職能,后者則專事礦山開采、工廠規劃管理。
用皇帝的話講,祖宗在制定法度時很多東西是沒有的,比如工廠。現在既然有了,還按照原本的模式運營管理既不合理也不合情,必須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能更有效率。
<divclass="contentadv">陳家樹,辛亥科(1611)殿試榜眼,外放福建任職三年,修繕水庫一座,灌溉溝渠無數,成績斐然,1614年調任工部右侍郎,這次被皇帝欽點為建設部尚書。
軌道公司經理熊三拔成為了第二步入大明高官行列的外國人,皇帝在建設部內新設交通司,由熊三拔任郎中,專事修橋鋪路。
甲寅科(1614)探花宋應星,接替了徐光啟成為虞衡清吏司郎中。同科進士莊際昌遷進屯田清吏司郎中,接替了畢懋康。
徐光啟被皇帝欽點為第一任工業部尚書,原工部郎中李之藻遷進工業部左侍郎、原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王徵遷進工業部右侍郎、原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畢懋康調任工業部任化工司郎中。
在新成立的工業部中洪濤還規劃了五個司,分別是重工業司、輕工業司、礦業司、化工司、軍工司。徐光啟、李之藻、王徵、畢懋康的尚書、侍郎、郎中只是對外的頭銜,實質上每人都要獨領至少一個司的具體工作。
徐光啟負責輕工業司、李之藻負責重工業司和礦業司、王徵負責軍工司、畢懋康主管化工司。沒轍,有專業知識還有實踐經驗且符合大明官員身份的就這么幾個人,只能身兼多職了。
想從工匠和海戶司學員當中選拔有才能之人任官員的想法此時還不敢拿出來隨便說,這等于是要挖全體士人階層的根,得溫水煮青蛙慢慢來。
過不了幾年,新學里的畢業生中也會涌現出不少可用之才,到時候才是對中低層官員大換血的好機會。等到中低層官員都換了,高官們想反對也沒了依仗。
現在朝臣都等著看笑話呢,既然皇帝如此信任新人,那就讓他們去搞唄。俗話說的好,爬得越高摔的越狠。
如果沒把預算搞出來,或者建設部、工業部、農業部出了大問題,到時候就不僅僅是稱不稱職的問題了,連帶著始作俑者也得跟著一起顏面盡失。看皇帝今后還有什么臉面大言不慚,把祖制說改就改!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景陽皇帝還真不是冒失小伙子,做事之前把前因后果都想清楚。
這時他又舔著臉說了,稅務部、戶部、農業部、工業部的新增工作暫時不予履行,先把機構和人員組建起來,什么時候正式主持工作等消息。
眼下朝廷依舊按舊制運轉,但多出來的三位尚書要增補到總參軍機名單里去。得,這下朝臣們傻眼了,合算折騰了半天,新成立的部門只是個擺設,可總參軍機的名額卻實打實的拿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