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少、走北線,就是給他們準備的大好時機。只要有人動了歪心思,想拼死一搏,興和城必然就是最佳伏擊地點。
即便大明內部沒有叛臣賊子,也要借這次機會為出兵歸化城找個非常合理的借口。
<divclass="contentadv">根據這幾年統計司和錦衣衛借邊榷互市之便對蒙古各部的滲透打探,喀喇沁、土默特內部都存在極深的裂痕。倒不是有誰故意破壞,而是他們兩部的歷史遺留。
喀喇沁和土默特只是統稱,實際上內部分成了好多個部族,來歷還都不太一樣,沒有血緣上的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順義王還是白洪大臺吉都不能做到大權獨攬。尤其是順義王,在三娘子死后,人家的親兒子素囊臺吉就明確要繼位,族中支持者也不在少數,兩邊劍拔弩張的局面已經維持很久了。
順義王以其支持者為了穩固統治,慢慢的開始向鄰居喀喇沁部靠攏,試圖通過這條路獲取更多來自大明的貨物,增強實力。
而素囊臺吉也不愿坐以待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另一邊的鄰居靠攏,恰好就是鄂爾多斯部。至于說鄂爾多斯部為什么要趟這塘渾水,目前還沒有確切消息。
不過應該也玩不出什么花樣兒來,在對權力的爭奪上北方游牧民族比漢人更直接更干脆,各部落之間常年存在互相吞并的現象。趁你病要你命不光不會被詬病,還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和被后人稱贊的美德。
成吉思汗就是這么統一蒙古的,努爾哈赤同樣也做了一遍,而雄心勃勃的林丹汗一直也沒閑著,只是在能力上好像不如前兩位,所以進展有點慢。
實際上洪濤也是這么想的,啥世代交好永為兄弟,和平的屬性壓根兒就不是人類的本性,貪婪才是。即便自己能克制本性遵守約定,別人也能嗎?只要有一方不能,任何契約都等于白紙。
古人云,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既然不能確保和平相處,那就必須在己方占優的時候率先出手,搶得先機。
現在就是個非常不錯的契機,土默特、鄂爾多斯兩部出兵襲擊大明皇帝,別的啥也不提,光這個理由就足夠開始一場國戰的了。
栽贓陷害?真對不起,被一起襲擊的還有土默特和喀喇沁兩部的大首領,就算大明皇帝不想報復他們倆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此時其他蒙古部族就不太好插手了,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是游牧民族的習俗,最好連夜都別過,哪兒來的十年不晚。人家是私人恩怨,你非強出頭,于情于理都說不通,很難獲得本族臺吉們的擁護。
等歸化城被占領,順義王和白洪大臺吉不光不能翻臉,還得感謝大明皇帝幫他們處理了族中的不安定因素,然后繼續與大明結盟,共同對付周邊潛在的威脅。
比如遭受重創的鄂爾多斯部,空出來的大量草場全是香餑餑,順義王和白洪大臺吉只要不堅決反對都可以分一杯羹。這就是利益上的一致,比任何感情、約定都牢固且方便預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