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軍和邊軍是不同的,既有紀律松懈的兵油子部隊,也有很能拼殺的精銳。只要能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待遇,再配上先進的武器和戰法,也不見得就不能打硬仗。
于是才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讓陸軍以老帶新,嘗試著能不能在比較短的時間里訓練出更多可戰之兵。
<divclass="contentadv">戰斗力可以不如陸軍,甚至可以不善于野戰,只要能依托寨堡、城墻、戰壕,防御住數量相近的敵人即可。這樣的話就可以加快軍制改革的步伐,大量裁撤邊軍和衛所軍,騰出部分軍費和大量勞動力。
“陛下,蘭州和寧夏府距離遙遠,路途不便,供應八萬人的糧草殊為不易。”
皇帝的辦法確實能解武器不足的燃眉之急,但袁可立更為難了。邊境地區本來就云集著大量邊軍嗷嗷待哺,一下子又多了好幾萬,后勤壓力徒增了好幾倍。
“那就修路!你不是一直在發愁裁撤的衛所軍和漕軍該怎么安排嗎?現在可以往交通司送了。另外王昇那邊應該還沒殺干凈,也都一并送去修路吧,能不能撿回一條命就看造化了!”
袁可立如果不提后勤供應,洪濤還就真給忘了。這次出關除了誘殺了內奸和外敵,還親身體會了下邊關的道路情況,然后就有了在邊關和第二線主要交通樞紐城市之間修建路網的想法。
按照自己設計的防御部署,將來在大明北面的邊境上,不再是以長城為主的被動防御模式,而是要在十個左右的堅城內囤積重兵,改成可攻可守的主動防御模式。
但不管城市多堅固,想守住也得先保證其后勤補給充足,這時候道路就成了重中之重。沒有能高效運輸的路網,主動防御模式就等于水中月鏡中花。
于是皇帝一聲令下,從景陽十三年夏,六萬多剛剛被編入交通司的工程隊就陸陸續續向北開拔了。
為了支付這筆龐大的開銷,從戶部到內帑再到海關全都開始摸兜,把能擠出來的每一兩銀子全拿了出來,變成鐵錘、鋼釬、炸藥、棉服、糧食、牲畜和工程隊的工資。
按照皇帝的意圖,交通司規劃了四條線路同時開工。第一條是從西安通往蘭州的,中間路過慶陽府,總長1400里;第二條是從西安到寧夏府的,但起點在慶陽府,等于少修了一段路,總長760里。
第三條路從山西太原到殺胡口,全長640里;第四條路從京城經過宣府到大同,全長650里。
四條路加一起接近3500里長,聽上去挺難,實際上并沒那么復雜。這四條路全都屬于擴建,原本就有道路,很大一部分還是官府的驛道。現在只不過是把土路改成碎石,再把路面加寬,順便修繕一下途徑的橋梁。
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為皇帝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所有路面都必須能同時容納兩輛四輪馬車相對而行,這樣一來就給工程極度增加了不同難度。
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要穿過山區,有些地方本來依山勢而行,或坡度大或比較狹窄,現在就得想辦法降低坡度加寬路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