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局勢很明顯,左翼蒙古、大金國和朝鮮國暗中結盟對抗大明,且積極備戰,想躲戰爭大概率是躲不過去的,拖延也不太容易,必須在進攻和防守之間選擇一個,然后開始做更詳細的計劃。
先說防御,如果喀喇沁部不出現反復,那北面主要是從延慶州到山海關的邊墻需要嚴密布防,總長度超過了800里。
其中包括了黃崖口、古北口、喜峰口、桃林口這四個比較大的關隘,還有黑漢嶺、黃崖峪、馬蘭峪、龍井關、冷口、箭桿嶺、一片石等多個中小型關隘。
如果只是防御大金國西進,只需守好山海關附近的關隘就可以了。但若是再加上左翼蒙古,就得把這些大中小關隘都看好,難度提高了好幾倍,僅靠杜松的邊軍和李如樟的陸軍有點單薄。
任何一個地方被突破,敵人都可以憑借騎兵的機動性快速向縱深挺進,對昌平的毛紡廠、灤州的煉鐵基地、天津的輕工業基地和通州眾多倉庫進行有效襲擾。
一旦這些地方遭到了大規模破壞,損失會非常大,搞不好兩三年之內都無法百分百恢復,尤其是熟練工人的損失很難快速彌補上,即便把來犯之敵全殲也是賠本買賣。
反倒是京城不用太擔心,依靠高大的城墻和密集的火炮,不用邊軍和陸軍協防,僅靠御馬監、錦衣衛和海戶司就能讓敵人無功而返。
假如喀喇沁部出現了反復,或者不愿意和林丹汗撕破臉,睜只眼閉只眼任憑左翼蒙古騎兵過境,那防御漏洞就更多了,還得加上整個宣府鎮,甚至波及到大同鎮。
再說進攻,不管用什么兵法,在遇到避不開的危險時,進攻的優先性總是高于防御的。把戰場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肯定比被動四處堵漏要從容的多。
可現在的局面好像也不太有利于進攻,從敵方大量采購戰爭物資的跡象分析,他們應該是汲取了塔山堡和興和城戰役的教訓,不打算和明軍面對面主力對壘了。
在這種情況下率領陸軍主力出關尋求戰機會非常困難,無論左翼蒙古還是遼東的地形地貌,對騎兵大規模機動作戰都非常有利。
不用多,只要耗上十天半個月就能讓陸軍首尾難顧。繼續深入草原和山林,后勤補給很容易被騎兵騷擾甚至切斷,原地防御吧,蒙古騎兵就可以更從容的襲擾邊墻。
到時候陸軍前也不是、退也不是,一旦將領出現了急躁情緒會很容易出現判斷失誤。就算能一路推進到大金國的首都赫圖阿拉,如果皇太極是個狠人,棄城繼續向東退入山區,堅決不以主力硬碰硬,陸軍拿他依舊毫無辦法。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