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言之有理,深謀遠慮,舉重若輕,臣深以為然……不過一旦互市開啟,我朝物產豐富,勢必要大量流出。勢必再出走私火炮之事,恐要徒增他人實力,于己不利啊!”
袁應泰本身是個文官,對打仗沒什么偏愛,一聽皇帝說要繼續擴大新政實施范圍,當下就有了認同感。不過他也不是死讀圣賢書的腐儒,深知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有多重要,生怕讓外人占了便宜。
“袁尚書所言極是,商賈們只要見到了好處,殺頭也在所不惜,與之交往除了些許毛皮馬匹,我朝并無太多收獲,還望陛下三思!”
李如樟和袁應泰正好相反,他對新政如何推廣并不上心,反倒對有可能的武器和技術外流比較擔心。假如蒙古和女真軍隊也有了野戰炮,那大明陸軍就會喪失很多優勢,甚至在某些交戰中處于劣勢。
“因為怕而關上門的做法是最傻的!要是不開海禁,海關如何從每年的海貿當中抽取幾百萬兩白銀?這些銀子大部分被用于海軍和陸軍的裝備更新。
領先者就要有領先者的氣度,只要自身沒問題,再加上不斷努力,就會一直領先下去。該擔心的是追趕者才對,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只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
另外你們想過沒有,領先者和落后者的交往最終是誰受影響更大?答案肯定是落后者,這就像富戶與窮戶交往,表面上看富戶多花了錢,實則窮戶在不知不覺的學習富戶的生活方式,乃至想法。
國與國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我朝能用些許貨物就影響到其他國家、族群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這對將來的治理會有極大幫助。
你們不會認為朕只想消除邊患吧?如果是這么想的,那趕緊改變還來得及。朕不光要消除邊患,還要把不屬于大明的人統統都變成大明子民。
互市只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將來還要有更深的交往,比如建造道觀、學堂等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朕乃天子,全天下的人都是朕的子民。誰不同意,就需要你們去用各種辦法說服他們,或者讓他們沉默!”
關于保密和技術外泄的問題洪濤的態度始終如一,既要嚴格保密,又要坦然面對。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過了,紙里是包不住火的,不管花多大力氣也瞞不住。
而且隨著技術流出,還會有個伴生品,那就是文化認同。不存在只接受技術不接受文化的可能性,這一點也是被歷史多次證明過的。所以技術外流并不是壞事,甚至可以作為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有效載體。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該保密的還是得保密。但這個工作就不需要吏部和陸軍來刻意關注了,各級參謀部會妥善處理,錦衣衛、東廠和統計司更會嚴密監視。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