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11月,荒原上的氣溫開始逐日下降,夜間接近了零度。只待第一場雪花飄落,中亞大草原的冬季就將來臨。
面對天氣的變化,俄羅斯和波立聯邦軍隊終于有點待不住了。按照計劃,東征大軍應該在大雪降臨之前至少攻下一座大城,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補給熬過冬天。
在這片地區里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冬季進行長距離作戰,本身就很習慣寒冷氣候的俄羅斯人不成、土生土長的哈薩克人不成、不太善于騎術的明軍大概率也不成。
這樣就能堅持到開春了,到時候是該繼續向東征戰還是原地不動,都要看歐洲聯軍在三個主戰場上的具體表現重新決定。
如果聯軍占優,那北方戰區也不算拖后腿,好歹分散了大明帝國的很多兵力,到了戰后分贓的時候可以堂堂正正要求應有的報酬。
如果明軍占優,俄羅斯人同樣有選擇,還不止一個。比如說可以派使節私下與大明帝國講和,只要把波立聯邦賣了,大明皇帝應該會網開一面,說不定還能加深合作。
或者一邊談判一邊撤軍,哪怕最終談不攏也能保住大部分實力。然后把東征失敗的責任一股腦推給歐洲各國,俄羅斯只不過是被脅迫的,就算要擔責賠款也是小頭。與嚴重受損的波立聯邦比起來,還算賺了呢。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誰也沒想到明軍敢長途深入哈薩克汗國境內幾百公里,從北到南把幾座重要城市全占據了,還死了心的要堅守。
眼下聯軍一座城市也沒攻下來,就不得不面臨一個新問題了:在大雪封路之前到底是進還是退,兩者之間必須選一個,原地不動肯定不成。
連著陰霾了三日的天空終于放晴了,氣溫陡然升高了好幾度,明晃晃的太陽照在后背上暖洋洋的。
“不管你們走不走,最晚后天我們就要踏上歸途了。這里的氣候變化非常快,這幾天的太陽可能就是大雪來臨的征兆。我的士兵們都沒有冬裝,一場大雪下來就能減員兩三成。”
可是再強烈的陽光也驅不散內心里的冰涼。布圖爾林元帥坐在大帳門口,不光穿了兩層衣服還裹著毛毯,手里端著熱乎乎的可可茶。
“那該誰來斷后呢?”與元帥并排坐的也是元帥,科涅茨波爾斯基倒是沒裹毛毯,可狀態很不好,彷佛老了十多歲。
自打翼騎兵遭受重創,他就知道大概結局了,不是戰場的,是自己的。回到波蘭王國之后,王室大指揮官的職務肯定沒了,爵位會不會被剝奪還不好說。
如果能在這里取得一場勝利,沒準還能挽回點聲望。可惜明軍一點機會都不給,就這么活生生耗著,每過一天對自己就不利一天。
現在終于到了抉擇的時候,其實也沒得選,光靠波立聯邦剩下的萬把兵力,即便再加上扎波羅熱哥薩克也是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