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轟……”然而咒罵起不了絲毫作用,高速駛來的明軍戰艦絲毫沒有減速,也沒轉向,只是打開了左舷的炮門,露出十門黑洞洞的炮口。
交錯而過時,炮口突然噴出幾米長的火舌,把十顆鑄鐵楔形炮彈以每秒600米的速度狠狠拋向了剛剛完成轉向,正在升帆加速的阿塔斯號。
“打不著我、打不著我……”
阿塔斯號的指揮官面對200多米外的炮擊,既躲不開也無法還擊,只能手扶著舷墻故作鎮定,口中念念有詞。說了什么,連離他最近的舵手也聽不見,估計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全部脫靶!上帝保佑我們!小伙子們加把勁兒,讓這艘該死的破船趕緊跑起來!”
禱告居然奏效了,十發炮彈有的一頭鉆進了海水,濺起雪白的浪花;有的呼嘯著從甲板上飛越,連一根索具都沒碰到。
眼睜睜看著神跡誕生,讓船長非常激動,大聲向桅桿上忙活著的操帆手們打氣,期望能激發他們的潛能。
“轟轟轟……”有時候臨陣磨槍真沒啥用,呼吸間,第二艘明軍戰艦的左舷又與阿塔斯號垂直了,也分秒不差的噴出了火舌。
“稀里嘩啦、叮當咔嚓……”這次神跡沒有出現,阿塔斯號的艏樓和艉樓分別被兩枚100毫米破甲彈命中。
一巴掌厚還濕透的橡木板,如碼頭上最便宜的木板箱遇到了飛奔的馬車,瞬間被撞得四分五裂,帶著各種各樣的物體漫天飛舞,其中還包括舵手和船長的某些身體零件。
然而這并不是地獄底層,只能算剛剛打開了大門。幾個呼吸之后,第三艘明軍戰艦又排著隊到達了射擊位置。同樣是左舷一輪依次射擊,不管命中與否,連速度都不減就沖了過去。
這艘戰艦的尺寸明顯比前兩艘小很多,艦炮口徑也細。按照荷蘭人刺探來的情報,應該是大明海軍兩款主力戰艦中的秦級。
它只裝備了28門75毫米艦炮,另一款漢級則裝備了20門100毫米艦炮。按照歐洲海軍的標準,與4磅和6磅炮相仿,都屬于輕型火炮,通常用于甲板發射霰彈殺傷人員,根本沒資格進入火炮甲板。
可怪就怪在大明海軍不知道采用了什么技術,讓輕型艦炮的威力達到甚至超過了重型艦炮,還保持了重量輕、射速高、后坐力小、造價低的諸多優點。
三顆炮彈全部命中了第二層火炮甲板位置,打碎了兩扇炮門,鑿出個人頭大小的洞,然后又穿越了火炮甲板,把沿途碰到的所有物體撕碎,從另一側船體上鉆了出去,留下兩個更大的破洞。
為啥進來三枚炮彈,出去卻只有兩個洞呢?好巧不巧,其中一枚在船艙中間撞上了前桅桿的底座,來了個玉石俱焚。
鑄鐵炮彈撞碎成了好幾塊,順便又帶走了兩名炮手的小命,然后嵌在了艙壁上,呲呲的冒著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