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認識科恩,沒有任何私交。但通過特羅多的介紹,大概明白科恩的處境。反戰情緒大概率是有的,但并不能說明就會給聯軍作戰造成損失。
事實上各國都有不少反對這場戰爭的人,其中也不乏官員和貴族,理由多種多樣,不能說誰反對戰爭誰就是叛徒,這就太荒謬了。
科恩之所以成為典型,主要還是他在關鍵時刻沒有執行奧蘭多親王的談判部署,令這位荷蘭最高領袖在與大明皇帝的談判中有些被動。
直到來了恩鳥港,自己才與科恩有過幾次接觸,并做了兩次深談。然后更加確定這位前巴達維亞總督在大品質上不光沒問題,還是個很深刻的愛國者。
只是他的愛國情懷表現得與眾不同,不是刻意抬高自己祖國并貶低對手,而是時時刻刻在拿大明帝國當鏡子,給荷蘭乃至歐洲各國尋找不足之處,然后再探討如何追趕和補足,處處表露出理性的一面,卻忽視了感性。
在政治游戲里,真相往往都是最不受歡迎的,尤其在當權者眼中。人家刻意想隱瞞的東西,你非大言不慚給抖落出來,別說奧蘭治親王會不高興,換成以用人不疑聞名的黎塞留同樣沒好果子吃。
但是作為同事或者朋友,科恩很有才華和人格魅力,也算得上正直。這次自己特意派他去與大明守軍談判,主要目的還是探探對方的虛實,但也有給科恩創造立功機會的想法。
如果他真碰上了明軍里的熟人,并說服對方暫時停戰交換尸體,那就是功勞,叛徒的指控也就隨之不成立了。可誰知道這么巧,偏偏又碰上了明軍的援軍抵達,這下不光沒立功,還大概率被扣下了。
“……我討厭政治!更討厭……”聽了伯恩哈德的解釋,在座的將領們又陷入了沉默。
他們是軍人不假,但也不是政治小白,有幾位在國內所做的工作和政客差不多。比如彭寧頓爵士和布雷澤中將,對于這種事太熟悉不過了,說不定還干過。
只有奧昆多老將軍是真生氣,差點把討厭荷蘭人也說出來。好在話到嘴邊強行忍住了,可看向特羅普和伯恩哈德的眼神里還是多了點東西。
“在科恩先生離開之前,我和他就戰局演變做過一次深談。如果諸位想聽聽的話,我可以轉述他的原話做為參考,說不定對我們的判斷會有所幫助。”
和怒氣沖沖、面無表情的眾人比起來,伯恩哈德倒是顯得更輕松些,主動提起了那次深談,并愿意拿出來分享。
“請吧,指揮官閣下,我很想聽聽科恩總督的高見!”最先做出正面回應的是布雷澤,他好像也想通了什么,眼神里更多的不是求知欲,反倒像戲謔。
“能不能一邊吃一邊講,我有點餓了。”彭寧頓爵士無所謂的聳了聳肩,但嘴角不由自主的翹了翹。
“……請給我一杯甘蔗酒!”老將軍奧昆多既沒說想聽也沒說不想聽,還以行動給出了答案,愛講不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