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沙皇得知了前線戰果的第三天,一支50多人的隊伍就離開了莫斯科一路向東而去。如果就是一支商隊或者普通官員的隊伍也無所謂,但在這支隊伍里有個人叫伊凡.切爾卡斯基。
他是誰呢?沙皇的表哥和御前大臣兼外交大臣,兩次前往大明帝國并面見大明皇帝,對兩國之間的交往有非常大的貢獻。
在這個時候再次由他率隊一路向東,不用動腦子也知道是去哪兒了,去干嘛了。很顯然,沙皇俄國第一個慫了,要去向大明帝國搖尾乞憐。
除了感到憤怒之外,歐洲各國的政客和君主們還不得不馬上考慮另一件事。假如沙皇俄國取得了大明帝國的諒解,恢復了交往,會不會成為大明帝國在歐洲的代理人?
這個可能性不光有,還特別大!因為沙皇俄國在開戰之前就與大明帝國有著不錯的關系,最終因為無法抵御歐洲各國的威逼利誘才迫不得已出兵東征。
只要沙皇俄國肯主動服軟認錯,大明帝國沒理由不依不饒,畢竟那片土地上并沒有大明帝國稀缺的物產,反倒是戰略地位挺關鍵,標準的西進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
但對于歐洲各國而言,橋頭堡就變成利劍了,隨時隨地都會砍下來。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沙皇俄國與大明帝國靠得太近,這是歐洲各國安全的基本保障。
道理挺通透,但實際操作起來就很復雜了。歐洲各國現在沒能力去影響沙皇的決定,好像也沒錢去收買了。總不能指望空口白牙的就讓沙皇放棄一條活路,俄羅斯人只是落后,并不是傻。
難道就這么眼睜睜看著沙皇俄國倒向大明帝國嗎?答案是否定的。歐洲也有很高明的政客,比如黎塞留,他再次提出了個計劃,總結起來四個字,臥薪嘗膽!
既然無法阻止大明帝國的勢力向歐洲滲透,那就不能讓沙皇俄國成為獨美。如果法國也能與大明締結友好關系,在經濟發展方面獲得的助力將是巨大的。
至于說法國是組建歐洲聯軍的骨干,那不是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嘛,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要時刻向前看才能發展。
本來法國和大明帝國也沒有不可調和矛盾,完全是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蠱惑才走錯了一步。現在已經意識到錯誤了,并打算改正,為什么不能原諒呢?
黎塞留就用這套理論和殘酷的現實說服了路易十三和部分貴族,在沙俄使團出發沒多久,一支近百人的法蘭西使團也順著塞納河進入大西洋,展開了漫長的航程。
黎塞留肯定不能離開中樞,可是使團必須有個能撐門面的人物帶領。除了國王之外,身份比較顯赫的貴族無外乎孔代親王、奧爾良公爵、蘇瓦松伯爵。
后兩位全是反黎塞留派的主要骨干,自然不能加入,于是孔代親王成了團長。(這位不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大孔代親王,而是大孔代親王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