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戰,尹志平知道,高要一定會讓蒙哥回不去。
原著之中也是如此,蒙哥和金輪法王皆會死在楊過的手里。
蒙哥死不足惜,就是金輪法王著實可惜了。
原著之中,金輪法王也是為了救郭襄而死,否則楊過想要打敗金輪法王可沒有那么簡單。
等到沒了蒙哥,蒙古帝國就會出現混亂,哪怕是忽必烈奪得中原天下,建立元朝,也是如此。
因為忽必烈的大汗之位并不是通過忽里勒臺大會獲得的,而是他自封的。
有了忽必烈做榜樣,其他有資格競爭汗位的人爭相模仿,混亂的局面就此展開。
這也是元朝僅僅存在不到百年的原因,更是因此造就了元朝短短時間內就歷經十一位皇帝。
元朝屬于蒙古,但蒙古不僅僅只有元朝,還有諸多草原上的大汗,在一起盡力拖著元朝的后腿。
讓忽必烈打算的將蒙古人漢化的計劃面臨重重阻礙,到了最后也沒有達成。
同時也因為蒙哥的死去,蒙古大軍的第三次西征也徹底宣告失敗。
領頭的人都急著回來爭奪汗位,誰還愿意在千里之外征戰那些蠻夷之人?
可以說,就是蒙哥的死去,才導致了接下來的發生的一切,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也是基于此,尹志平才會肯定,高要要對蒙哥出手了,這也是高要愿意放開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原因。
接下來的事情根本就由不得他來掌控,那徹底暴走的時代,任其自流就是最好的選擇。
理清了思緒,尹志平便也不再理會襄陽的事,開始認真考慮身邊的這位干女兒,郭襄。
“襄兒,你也十六歲了,既然破虜跟著去了襄陽,那干爹和干娘也帶你下山走走,如何?”
自從知道郭破虜會跟著爹娘一起前往襄陽守城,而自己被干爹留了下來,郭襄就很不情愿。
“干爹,您就讓襄兒去襄陽嘛,襄兒現在的本事可比破虜大多了,襄兒肯定比破虜有用多了。”
郭襄明白,自己想去,就必須征得干爹的同意,立刻就使出了撒嬌大法。
“可別,別這么跟我說話,你每次這種語氣總沒好事。”
別說,從郭襄很小的時候,尹志平就吃這一套。
可這一套用多了之后,尹志平也開始有了免疫力,不過還是雞皮疙瘩起一身。
“你去有什么用?你弟弟是要繼承你父親衣缽的,到時候不僅是九陰真經,就是那武穆遺書也是要傳給他的。”
“要不是這些年沒有什么機會,破虜早就跟著你父母上戰場了。”
“至于你,我們對你的要求很簡單,開開心心就好,無關你的武學天賦、實力大小。”
現在沒有一遇楊過誤終生的郭襄了,郭襄也僅僅是將楊過當成了一個寵愛自己的大哥哥。
所以說啊,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原著中郭襄為什么會對楊過這么執著,尹志平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襄和楊過不是很熟。距離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