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怔怔聽他說完,那張萬古不變的佛臉,已滿是駭然。
“想不到吳王殿下竟有這等認識,倒是貧僧著相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他喃喃自語,驚駭之情,久久不曾褪去。
若是某個學識淵博士大夫說出這番話,姚廣孝倒也能接受。
但出自一位皇孫之口,卻令他難以置信。
這就是大明江山的繼承人嗎?
有這樣的人在,他還要去輔助什么燕王嗎?
難道眼前之人,不比燕王好千倍萬倍嗎?
他一生修佛,卻不入空門自隱。
皆因憐憫眾生之苦。
可一人之力,又如何救得了天下蕓蕓眾生?
故而他才想選擇一位皇帝輔助。
如果沒有,那就起兵造反,自己親手來造就一位帝王。
至于自身?他可從不曾有過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愿!
事實上,歷史上的姚廣孝,在助朱棣奪得江山之后,朱棣曾多次命他還俗,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卻都被他拒絕了。
既使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他仍然是粗茶淡飯,布衣齋食,常以青燈伴古佛度日。
蓋因他并不追求世間繁華,不愛金錢,不愛美色,不貪功名。
縱為黑衣宰相,卻是上朝理政,下朝念經。
世人都道他是擾亂天下的妖僧,讓天下陷入戰火之中,令無數生靈涂炭。
可誰又曾問過,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所求的,究竟是什么呢?
民生何艱?
百姓何苦?
若能得一位明君,便是世間大幸!
如若沒有,那便不如反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與其讓天下人都一直被鈍刀子割肉,痛苦不堪的忍受,直到忍無可忍。
還不如早日起兵。
縱使因此而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也要再造一個朗朗乾坤。
要天下安定,又豈有不付出流血犧牲的道理?
至于世人毀譽,不過身外之名而已。
可若掌權者本來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君王呢?
那他又何必還要去造反?
朱允熥伸手打開窗戶,望向外面的天空,緩緩道:“千秋功業雖重,可最重也重不過“天下蒼生”這四個字!”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曾有人說:仁不從政。”
“可若心中沒有人民,沒有天下蒼生,又如何擔得起這萬里江山千鈞重擔?”
“須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驀然回首,望向已被震撼得神魂失守的黑衣和尚,道:“姚廣孝,本王欲大治天下,使人民皆安居樂業。”
“世間無凍死之骨,天下無挨餓之人,大明無不遮風雨之屋!”
“本王要這萬里江山,皆變為萬里錦繡!”
“你自幼修佛法,言必稱普度眾生,可愿一展胸中所學,助本王成就千古未有之基業?”
老和尚雙手合十,含笑道:“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