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殿下已經下令,自即日起,糧倉只收新鈔,不收銀子和銅錢。”
“有要購糧的,可以去大明銀行,將銀子和銅錢兌換成新鈔,再行購買。”
“有官吏拒收新鈔,故意從中作梗的,這些人就是榜樣。”
說畢,一顆顆的人頭,從旗桿上高高掛起。
“好!”
“好!”
下方的百姓高聲呼喊,震耳欲聾。
……
第二日的《大明日報》,全篇報道了這一事件,并再度嚴肅重申吳王的命令。
有違令不從者,殺無赦。
在各種造勢和宣傳之下,新鈔迅速在民間開始流行。
“還是新鈔方便啊,以前用銀子,還得辨成色,稱重量,切割大小,可麻煩了,如今用新鈔,一目了然啊。”
“是啊,太方便了!放在腰包里面,也沒啥重量,不像以前的銅錢,老重了。”
“你們說,會不會有偽鈔出來啊?”
“新鈔可不是舊鈔。怎么辨別真偽,報紙上都登著呢。你再看這新鈔的質地,手一摸就不一樣,造假的人,根本就造不出來。”
“反正我現在還沒有看到過假鈔呢。”
“造不出來,造不出來,一般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造成一模一樣的假鈔。”
“看來,以后真的都要用新鈔了。”
……
有了《大明日報》的全力宣傳,以及朱允熥一系列的強制措施重壓下,新版大明寶鈔迅速在民間鋪開。
開始的時候,就連許多官員都不信什么新鈔。
發了俸祿,立即便去大明銀行兌換成銀子和銅錢。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新鈔的使用,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接受度反而比銀子和銅錢更高,因為實在太方便了。
確認新鈔可以用來購糧之后,各行各業,都迅速認可了新鈔。
于是,官員們又再度悄悄的將銀子和銅錢,重新換回了新鈔。
朱允熥靠著五百萬兩銀子做保證金發行新鈔。
第一批新鈔發出去之后,大量的人擠向銀行兌換銀子。
對此,朱允熥的態度就只有一個——換!
要多少,就給換多少。
國庫里面的銀子,很快就如水一般,嘩啦啦的流了出去。
最低潮的時候,大明銀行的庫房里面,只剩下不到兩百萬兩的銀子。
連楊士奇都有點慌了。
朱允熥卻仍然心有成竹。
事情的發展,也果然如他所預料的那一般。
在銀兩只剩不到兩百萬兩之后,百姓們終于開始相信新鈔的信譽,相信大明銀行的信譽。
新鈔,不是以前的大明寶鈔。
而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于是乎,老百姓們又再度將手中的銀子和銅錢,重新換成了新鈔。
這一進一出,反而讓大明銀行憑白大賺了一筆手續費。
新鈔的幣值,也正式穩定下來,被社會各界所普遍接受。
并以金陵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擴散。
大明王朝,正在悄然無息中,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革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