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內的氣氛十分平靜。
波瀾不驚。
或許只有兩名當事人才知道,就在剛才,姚廣孝已避開三次殺身之禍。
第一次是進殿之時。
若他不能默念佛經,則假和尚之罪坐實,老朱非殺他不可。
和皇帝陛下一起念佛經,可不是簡單的聽一句,念一句。
而是必須同聲同語。
若非對那篇佛經爛熟于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二次則是老朱問他不求權勢富貴,又求什么的時候?
皇帝陛下責問的是姚廣孝幫朱允熥做事的動機何在?
若是說不出一個讓老朱滿意的解釋,那便是心懷叵測,姚廣孝也必死無疑。
最為兇險的,還屬第三次。
老朱問他有什么治國良方,準備如何治國?
表面上看起來是皇帝陛下在虛心求教,但這恰恰是老朱殺心最重的一次。
治國權柄,只有皇帝才能掌握。
其他輔政大臣,可以在皇帝問詢的時候,向皇帝提出建議。
除此之外,若再有其他想法,便是非分之念。
這不是所有皇帝的觀念,因為有許多皇帝并不這么認為。
但這卻是老朱的想法。
帝王權柄,不容外人插手。
老朱才會連丞相都廢掉,并宣布永不再設。
若姚廣孝真提出什么治國良策,要如何如何治國,一、二、三……等等。
那不管他說得多么有道理,下場都只有一個——死!
因為在老朱眼中,這就是老和尚潛伏朱允熥身旁,蠱惑大明將來的皇帝,按自己的理念治理天下的鐵證。
這是試圖竊取天子權柄!
對這種人,唯有殺無赦。
也無怪老朱有如此之重殺心。
自古明君,對道士僧人進入朝堂,都十分警惕。
當初元末大亂,與元順帝寵信番僧,有著極大的關系。
前朝殷鑒不遠,老朱當然不允許朱允熥身邊,也出現一個“蠱惑”他的“妖僧”。
這是老朱的逆鱗,觸之則死。
但姚廣孝說自己沒有任何治國良策,只聽吳王殿下的命令行事,才因此而化險化夷。
可真正讓老朱完全放下殺心的,還是后面那一番“孤臣論”。
朝堂上有武將,有讀書人,他們可以拉幫結派,他們之間有天然的同盟。
但姚廣孝是一個和尚。
有吳王寵幸,他便可以權勢滔天。
反之,若失去寵幸,朝堂上任何一名官員,殺他都有若殺一只雞那般簡單。
這樣的人,對皇權不構成任何威脅。
就好像太監天生只能依附皇權而存在。
但太監不止一個,太監有很多。
太監之間還能相互結為盟友。
可姚廣孝一個和尚,孤身一人,確實什么都做不了。
歷史上,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也是和尚。
武則天寵幸他,薛懷義便權傾朝野,威震天下。
宰相見了,也要向他行禮。
可事實上,因為薛懷義在朝堂上并沒有任何根基,一旦失寵,朝廷官員殺他不費吹灰之力。
姚廣孝這番話,并無半句虛妄之言。
縱使是歷史上的黑衣宰相,因助朱棣起事而權力達到巔峰,也始終沒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