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做到,則說明他手段高明,能不費一兵一卒,就置一名藩王于死地。
其他諸王,也會因此而害怕,不敢再肆意行事。
在史書的記載里面,秦王朱樉將會是死于王府下人的手中。
不會記載他做過暗中謀殺侄子的事。
但又要讓諸王都心知肚明,秦王朱樉是因何而死,從此心生敬畏。
“是!”朱允熥點了點頭,道:“皇爺爺,孫兒知道了。孫兒會辦好的。”
他忽然想起,歷史上的秦王朱樉,似乎就是死在府中下人的手里面。
莫非實際上就是老朱的出手不成?
還真有可能是如此。
要不然,堂堂秦王,又怎會如此輕易死于幾名婦人之手呢?
只不過,老朱十分巧妙的遮掩了此事。
后世之人,自然就無從得知其中的隱情了。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秦王的命運還是如此。
這是歷史的慣性使然嗎?
老朱又沉吟道:“蠢蠢欲動的,不止他一個。”
“其他諸王,咱也要好好敲打敲打。”
他凝眉思索了半晌,又道:“咱當初分封藩王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反對。”
“就連劉伯溫也不贊成。”
“直到今日,朝中仍不斷有人提議要削藩,你對此怎么看?”
事實上,當初朝中大臣對于老朱大肆分封藩王,就沒有什么人贊成。
藩王的隱患,大臣們都心知肚明。
只不過,老朱一意孤行,甚至不惜連殺了幾個公開強烈反對分封的大臣,才令所有人都三緘其口。
連原本極力反對的劉伯溫,后來也變成了冷眼旁觀。
大臣們現在仍然認為,若是老朱駕崩,新君繼位,削藩是必然之事。
這也沒錯。
無論誰都皇帝,都不可能容許藩王的勢力繼續坐大。
但老朱此時問起,卻令朱允熥心中驟然警覺起來。
這次與老朱的談話,可能是他被立為儲君之前的最后一次。
他與老朱雖是爺孫,但老朱對他的了解,實則并不多。
一直到朱允熥站出來爭儲君之位,才真正進入老朱的視野。
此前的原身,在老朱眼里,恐怕比透明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眼下的老朱自然更希望深入了解他。
略一思索,朱允熥開口道:“藩王對穩定大明邊疆,作用極大。”
“縱使是要削藩,也不必急于一時。”
“不過,皇爺爺,咱大明的宗室分封制度,有極大的問題,恐怕非改不可。”
他有意避重就輕,避開藩王的問題,而只談宗室制度。
這一方面是順應老朱的脾氣秉性。
另一方面嘛,在朱允熥看來,什么手握重兵的藩王,對他來說,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
他眼下的目標,是要帶領大明進行工業化。
大明制造局正在源源不斷的制造新的工業品。
燧發槍的生產線已經在建設之中,很快便會大批量裝備軍隊。
在手持槍支,裝備新的大炮的新軍面前,藩王的軍隊,又算得了什么呢?
故而,朱允熥對于削藩,一點都不急。
反而是宗室制度,一旦形成,就很難改動。
那么多的宗室弟子,將來必然會成為嚴重拖累朝廷的累贅。
大明朝根本養不起那么多的宗室。
趁著老朱還在世,將宗室制度扭轉過來,不失為明智之舉。
何況,藩王制度本身就是宗室制度的一部分。
改變宗室之制,或許就能連藩王的問題,也一并解決了。
“宗室制度?”老朱疑惑道。
“對!”朱允熥道:“皇爺爺,孫兒翻閱過史書記載,兩漢傳承四百余年,到東漢末年,宗室人口約有二十余萬人。”
他沒有去分析什么,而是直接拿漢室舉例。
“什么?宗室人口二十余萬?”
老朱臉色大變,脫口失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