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計劃里,這些人將來成為整個大明軍隊的核心骨干。
接下來當然還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源源不斷的招募下去。
作為大明的新軍,最終將取代原來絕大部分的軍隊。
當然,軍隊的數量會大大減少。
因為戰斗力大幅提高之后,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的軍隊。
老朱所訂立的軍戶制度,好處是士兵既是兵,也是民。
閑時務農,戰時當兵。
他們都有朝廷分的田地,足以滿足其生活需求,朝廷不用再額外給付軍餉。
這一制度能成立,是因為經歷了元末戰亂,天下有了大量的荒田,無主之田,可以作為軍屯。
其次是還有無數流離失所的流民。
將他們充作軍戶,不僅能滿足國家軍事力量建設的需要,還能讓流民都種上田,吃飽飯。
一舉兩得!
然而,弊端也是很顯而易見的。
軍戶們的生活重心,其實并不在作戰上面,而在種田上面。
畢竟,打仗對他們毫無好處,連軍餉都沒有。
種田才是實打實的利益。
久而久之,衛所的軍力自然越來越拉垮。
其次是,軍戶制度過于強化軍官的權力。
士兵必須無條件服從上級軍官的命令。
這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當然沒有問題,也是必然的要求。
可如果回歸到日常生活,種田養家上面,問題就大了。
對于總旗,百戶等世襲軍官來說,既然士兵必須要聽我的命令,那我家的田,當然得由士兵來幫我耕種。
畢竟,即使是后世的現代軍隊,許多國家的軍官仍然會經常指使士兵幫自己干私活。
更別說是眼下的大明。
因為軍官的權力使然,國家想要徹底禁絕這種事情,近乎不可能。
不止如此,士兵家種田的糧食產出,也得歸我所有,士兵家的田,就是我家的田!
因為國家必須維護軍官的威望,不能允許士兵和軍官對抗。
可沒有了對抗,士兵任由軍官隨意拿捏,時間一長,就會喪失所有的一切,淪為軍官的奴隸。
事實上,這正是明代中后期軍戶制度近乎徹底崩潰的根源。
士兵的田,最后幾乎全部被各級軍官霸占了。
失去田的軍戶,比奴隸還慘,就只剩下逃亡一條路。
高峰時期,有近八成的軍戶逃掉了。
留下來的兩成,大多數都是一些老弱病殘。
軍戶制度,最終也變得名存實亡。
各地的衛所,逐漸喪失了戰斗力。
不過,至少現在,大明的軍紀仍然嚴明,衛所兵還有戰力,朱允熥也不打算很快廢除這項制度。
衛所制度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是對邊疆地區而言。
新軍只會逐步建成,慢慢推行。
第一支新軍,當然是海軍。
因為海軍與陸軍不一樣。
海軍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兵種,必須由職業的士兵和軍官來充任。
衛所兵顯然是無法勝任的。
巡視了一番之后,朱允熥滿意的點了點頭。
看起來,報名的人足夠多,要招到合格兵源,并沒有什么問題。
只不過。
大明的第一支海軍,又該由什么人擔任統領呢?
他腦海中念頭剛起,便見有一道高大的身影,映入眼簾。
“太孫殿下,奴婢能進入大明軍事學院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