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錢花得像流水一樣。”
“賺得多,可花得也快。”
“又哪里存下了許多錢呢?”
歐陽倫惱怒地垂頭。
他清楚安慶公主說的都是實情。
家中的開銷一直很大。
那些文玩古畫,稀世珍奇,也都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
安慶公主安慰道:“也不打緊的,錢財終究是身外之物,只要夫君能平安歸來就好。”
“再說,咱們日后繼續經商,還能將銀子賺回來。”
“雖說現在要交商稅,但夫君別忘了,金陵城的大部分生意,都在咱們這些皇親國戚手里捏著呢。”
“朝廷既然不給咱們免稅,咱們就漲價。”
“最后朝廷收的那些稅,不還是由老百姓來承擔嗎?”
她心里早已打好了算盤。
歐陽倫苦笑著搖頭,道:“恐怕是難了。”
“今日在文華殿,太孫與百官商議,認為以往的經商之策有諸多不妥之處。”
“只有商人才能經商,造成了物價高漲。”
“且朝廷官員,多借用家仆的身份,從中牟利。”
“太孫認為,要改革此政策,今后無論任何人,皆可向朝廷申請經營許可證。”
“只要辦了證,就能合法經商。”
“且不改變他原來的身份地位。”
“這一提議,已經得到了百官的贊同,廷議通過了!”
安慶公主呆住了。
元朝對于民間經商,一直是放任不管的。
但大明自成立以來,就制定了極為嚴厲的制度。
農民的兒子務農,士兵的兒子當兵,商人的兒子經商,工匠的兒子繼續當工匠,世代不變。
在老朱看來,這樣大家各司其業,萬世不改,統治便穩固了。
商人經商雖然利潤頗豐,但地位低賤。
其他階層的人,明知經商賺錢,卻又不愿意放棄自己“高貴”的身份,因而不能經商。
唯獨皇親國戚,勛貴功臣,以及朝廷高官等大戶人家,想出了一條繞過去的法子。
那便是讓自己的家奴去經商。
家奴本來就身份低賤,再做商人自是無妨。
他們賺的錢,又給了主家。
如此一來,可謂是“兩全齊美”。
久而久之,金陵城的絕大多數生意,便都掌握在權貴之家的手中了。
他們壟斷了市場,倘若大家私下達成協議,就能一起漲價。
百姓也沒有任何辦法。
可如今朝廷開放經商,任何人皆可辦證,原來的壟斷,就會被打破。
“官員們怎么會支持這項政策呢?”
安慶公主一聽也急了。
她心中的計劃,被徹底打亂。
“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嗎?”
歐陽倫放出來之后,很快便搞清楚了外面的情況。
“有《大明日報》的煽風點火,民間的輿論正在發酵。”
“大家都說,經商的業務,不能被權貴壟斷。”
“那些官員,個個都好虛名。”
“這種時候,他們豈有不支持開放經營的道理?”
安慶公主失魂落魄:“那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