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等地的倭寇,則以澎湖列島為據點。
同時,朝廷也自此失去了對東夷的控制。
此次出征,剿滅澎湖列島的倭寇,倒還在其次。
畢竟,以大明海軍的裝備,對付那點倭寇,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甚至去收復東夷,都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中之重是,如何經營好東夷,使其不成為大明朝廷的負擔。
湯和為什么裁撤澎湖列島的巡檢司,直接丟棄東夷島不管呢?
老朱又為何還支持他呢?
說到底,他們就是覺得這個地方,不能為朝廷創造收益。
征的稅還不夠朝廷駐軍的開銷。
因為隔著海峽,也無法征發當地的人去服徭役,為大明朝廷做事。
算起來純純的虧本買賣。
老朱是一個小農思想很重的人,他當然不干了。
建功立業,開疆拓土,那些老朱統統不在乎。
老朱所想的是,不能拖累朝廷,不能為了一塊遙遠的海外之地,而讓大明的百姓增加負擔。
帝王絕不可好大喜功,讓百姓陷入苦難,這是老朱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座右銘。
因此,朱允熥收復臺灣之后,也必須將其管理好,建設好。
這至關重要。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用鐵一般的事實來說服老朱,去海外開疆拓土,于大明而言,是利國利民之事。
要不然,若是連近在咫尺,不算太遙遠的東夷,都無法給大明朝廷帶來實際收益,反而成了朝廷的負擔,老朱又如何會相信,遠征遙遠的海外,對大明有利,對天下百姓有利呢?
可朱允熥也很清楚,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
連后世經營邊疆地區,都是更多的從政治利益來考慮,而非單純的經濟收益。
僅算經濟賬,即使后世社會,很多國家的邊疆地區,對其國而言,都是虧本的。
但算政治賬就不一樣了。
問題是老朱和朝廷百官,并不會像后世那樣去算政治賬。
政治賬是很難算清的。
好在東夷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遠不是尋常的邊疆地區可比。
只要管理好,經營好,自己自足絕不是難事,創造收益也不難。
朱允熥心中盤算起如何治理東夷的計劃。
這個季節東北風正盛,大明海軍自北向南,一路順風順水,船行極快。
不過數日功夫,寶島已然在望。
戰艦上的大明將士,早已在摩拳擦掌。
經過之前的一戰,大家現在個個信心十足,只想著趕快上島,建功立業。
朱允熥亦是心潮澎湃。
誰又不曾想過報倭寇之仇呢?
這種事,只要有機會,當然要親力親為。
但真正到了這里,朱允熥并不著急。
“這里都曾經是大明統治的地方,只是后來放棄了。”
“馬和,你帶一隊兵馬上岸。”
“帶上隨行的向導,去告訴當地的土著,大明天軍已至,令他們立即投降臣服。”
朱允熥交待道:“記著,咱們要盡量以理服人,不要隨意與土著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