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垣和蔣瓛也看呆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在他們看來,修建新城,不就是建城墻將一塊地方圍起來嗎?
沒有城墻,那還叫城嗎?
老朱沿著黃埔江旁邊的大道進入申城。
碼頭上工人忙忙碌碌,正在裝御著貨物。
再行不遠,便見許多人瘋涌上船。
老朱攔住一名行人詢問。
“他們都是坐船前往倭國的。”那人一臉羨慕道:“整個大明,也只有申城有專門的客船,能從這里坐船到倭國去。”
“倭國被太孫殿下打服了,咱大明的百姓,過去做生意干活,都能受到倭國的優待。”
“大明銀行和大明日報,也在那邊開設了分部,急需人手,招了許多人去干活,薪俸開得很高。”
“可惜我家里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實在是離不開。”
“要不然,我也要去倭國,那可是能發財的好地方啊。”
老朱愣了愣,又問道:“海波兇險,他們坐船前往倭國,難道就不怕嗎?”
那人哈哈大笑,道:“以前都說出海如何如何危險,去一趟倭國可費勁啦。”
“咱那時候就想不通,既然那么難,那些倭寇,又是怎么來的呢?”
“為什么倭寇能來咱大明,咱大明的人去一趟倭國,就那么難呢?”
“這也說不通啊?”
“一直到太孫殿下遠征倭國回來,倭國臣服大明,朝廷開通了前往倭國的航運,才發現這去倭國,也沒啥大不了的。”
“從申城的碼頭上坐船,若是一路順風順水,不過十日功夫,就能達到倭國啦。”
“自倭國回來,亦是如此。”
“這可比去湖廣,江西還近多啦。”
老百姓并不懂什么兩地之間的距離遠近,也沒有辦法進行實際測量。
他們只知道按路程所需要的時間計算。
路上耗的時間更多,那便是距離更遠。
粗暴簡單又實用。
“以前出海的人少,路線不熟,大海茫茫,連方向都難辨,船行艱難,才造成來往不暢。”
“而今朝廷將前往倭國的方向,路線都探明了,船廠造出來的船,又跑得特別快,逆水順風都能疾行,去倭國也就容易了。”
老朱臉色仍有些疑惑,又問道:“那些海上的強盜,就真的全部消失了?出海不怕被人打劫啦?”
“就算是倭國的倭寇沒了,咱可是聽說,還有很多對大明朝廷不滿的張士誠余部,在海上為禍。”
“朝廷雖然清剿了大股的強盜,總還有沒清剿干凈的地方吧?”
倭寇肆虐了海邊這么多年,朝廷也清剿了許多年。
雖然朱允熥率軍滅了倭寇主力,但那也只是主力。
各地還有許多零零散散的小股匪寇。
他們就像野草一樣,剿之不盡,滅之不絕。
對軍隊來說,不成氣候。
但普通民眾來說,仍是嚴重的威脅
老朱也不認為,僅僅是因為朝廷的大軍打了勝仗,那些小股匪寇,就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要真這么容易的話,他們早就被各地官府清剿干凈了。
那人笑道:“不敢說完全消失,但正常來說,應該是不會輕易遇到了。”
“如今想要在沿海遇上海盜,只怕比你在內陸的官道上遇上強盜還要難。”
老朱連忙問道:“這又是為何呢?”
那人道:“倭寇都被太孫殿下率軍剿滅,倭國也征服了,不敢再放任倭寇前來,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