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今天的仇敵,明天可能成為朋友。
同樣,今天的朋友,明天也可能會是敵人。
無非是利益不同,立場不同。
如果可以的話,他當然希望朝堂上所有的官員,都是自己的心腹。
對自己的命令絕對服從,并且忠心不二。
但事實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是他對朝堂上所有官員皆進行大清洗,再提撥自己的人馬,用不了多久,這些自己人也會分裂,也會變心。
李善長、胡惟庸曾經不都是老朱可以完全信任的心腹之人嗎?
可后來,一切便皆變了。
朝中勛貴武將,都是老朱一手帶出來的兵,與老朱有過命的交情。
但現在,他們是不是還真的對老朱忠心不二呢?
未必!
人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反過來,敵人也一樣。
曾經敵對人,在投降之后,變成心腹的例子。
比比皆是。
比如說,尉遲敬德是兵敗后才投降李世民的,卻成了李世民最信任的將領。
再比如說,李靖得知李淵要造反的消息之后,便要去朝廷告發李淵,抓到要砍頭的時候,最后一刻才被李世民救了下來。
此后,他也成為功勛赫赫的大唐名將。
至于朝堂上的派系之爭,權力之爭。
風往哪邊吹,人往哪邊倒的,就更不用說了。
魏征也曾經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后來卻成了李世民貞觀之治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朱允熥對楊靖和周志清兩人,沒有太多的好感。
但也絕對稱不上視若仇敵。
與他們唯一的一次沖突,大約就是抓捕藍玉那天晚上,楊靖和周志清曾上門來要人。
那時他還不是太孫,且抓藍玉確實沒有先拿到圣旨。
兩人做那樣的選擇,并不奇怪。
后來隨著老朱下旨賜寶刀,兩人也迅速撤走。
雙方的矛盾,并未激化。
再往后,黃子澄去刑部審案,想利用自己主審官的名義,將王弼等勛貴武將先斬后奏,還是楊靖攔住了黃子澄。
說起來,那次楊靖算是主動幫了他的忙。
而這次事情已經查明,楊靖和周志清都被蒙在鼓里。
所有的事,都是袁泰做的。
朝廷官員們先入為主,認為三法司身為黃子澄案的主審官,陷害自己的事,必定與他們脫不了關系。
尤其是楊靖還是刑部尚書,而黃子澄又是關在刑部的大牢里面,那些人自然連帶著也恨起了楊靖。
但即使如此,滿朝官員查來查去,將兩人從出生到現在的事情,都查遍了,最后也沒有查出兩人什么大問題。
都是自雞蛋里挑骨頭的事情,只為給他們安一個罪名。
所謂“欲加之罪”,莫過于此了。
朱允熥如果想借機立威,將三法司全部換上自己人。
那殺也就殺了。
政治從來就是血腥、殘酷無情的。
攔住自己掌權的人,都可殺。
這里沒有對錯是非,只有立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