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對此亦是非常清楚。
也一直想將豪紳勢力清除。
為此,老朱多次大規模移民,效仿漢武帝的方法,遷富戶大戶豪紳去別的地方。
但因為種種原因,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歷史上,明清兩代,地方豪紳對地方始終有著十分強大的影響和控制。
皇權不下縣,也意味著地方豪紳在實際上與國家分享了統治權力。
在朱允熥的計劃中,是打算將徭役全部廢除的。
日后國家要搞建設,全部付錢雇傭,而不是依靠免費的徭役。
如此一來,也可以實現“以工代賑”。
沒有土地的窮人,能通過給國家做工養活一家老小。
還能用投資多少工程建設,來調節國民經濟。
獲得錢的窮人,會拿錢出來消費,從而形成經濟正向循環。
但廢除天下徭役,絕對是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首先,錢財開支激增。
貨幣投入量會達到一個天文數字。
由此帶來的影響難以預知。
諸如物價猛漲。
即使國家能控制糧價,卻絕對難以控制布匹等物資的價格。
這方面的生產缺口太大了!
現在老百姓大多數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穿三年。
更有甚者,很多衣服都成了傳家寶。
婆婆傳給兒媳婦,兒媳婦再傳下一代。
一旦貨幣量供應上去,百姓拿著錢去改善如今的生活,這些物資的價格,立刻便會迅速炒上天。
因為棉花以及其他原材料供應限制,目前的衣服布匹生產,是絕對趕不上的。
其他許多物資亦是如此。
在物資供應量上不去,生產不能迅速擴大的前提下,單純的增加貨幣供應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如果基層不再組織民眾服徭役,其統治力便會迅速削弱,剛剛被壓制的地方豪強士紳,又會趁虛而入,侵蝕基層政權,獲取實際權力。
除了這些,還有更多更復雜的影響。
……
某種意義上,對現在的大明來說,廢除徭役比廢除天下賦稅的影響還要大。
這一步,必須要非常足夠小心謹慎,而不是任性隨心的決定。
然而,徭役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楊士奇的話,說得很委婉。
今年無妨,但不能年年都這樣。
恐怕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只是眼下朱允熥正是大展雄心之時,楊士奇身為其麾下謀臣,不愿在此時勸阻他,使其灰心喪氣,才說出今年無妨的話語來安慰。
民間多半早有怨言了。
雖然朱允熥并沒有增加徭役,但服同樣的徭役,所做的事情不同,服役的地點不同,區別就會很大。
在本縣,或者本鄉境內,修修路,修繕一下衙門的房子,再或者是隨著正式衙役去幫忙丈量田地等等,乃至許多整天無所事事,只是點一下卯,應付一下,也叫服“徭役”。
國家沒有大動土木建設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服的便是此類徭役。
在本鄉本地干活,工作輕松,百姓們也不會有太大的怨言。
可一旦國家有大工程建設,諸如建設大的城池,修長城,挖運河……那便需要背井離鄉,前往指定地點服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