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遠征海外,戰艦,槍支、大炮,乃至出征需要的其他各項物資,都已經準備好了。
就連輿論上,也已經完成了動員。
如今大明朝野,對于遠征海外,基本上都是支持的態度。
畢竟,此前對倭國一戰,賺得太多了。
再加上朱允熥當的極力宣傳,朝野對于出征海外,都抱著極高的期待。
既能賺錢,又不用死什么人,官員們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
但在朱允熥的謀劃里,遠征海外,其更大的意義,是為開啟大明國內大規模的改革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必須借著這股東風,培養一批既得利益者。
完成大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從封建時代,跨入資本主義時代。
實際上,這批既得利益者是誰,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必須要有這批人存在。
利益,才是最穩定的聯盟。
有利益捆綁存在,這個群體才會成為他改革的堅實后盾。
皇帝不能真的成為孤家寡人,皇帝必須要有自己的支持者。
既然已經決定站在封建地主,土豪劣紳的對立面,那他就必須培養新的利益群體——資產階級。
畢竟,農民太散了,至少暫時還很難扭成一股繩,團結在他這個皇帝的周圍。
勛貴子弟,與他本身的關系就好。
在大明國內也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讓這些人帶頭,在宣傳上更簡單更容易。
何況,他們還確實忠于自己。
大航海時代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征戰海外,開拓蠻荒之地,并不需要大規模的正規軍。
要不然,西方小國也無法開啟大航海時代,并成為“日不落帝國”。
西方的歷史證明,以商人,海盜以及傳教士等社會團體為核心的群體,才是開拓海外的最佳選擇。
當然,放在東方,就是藩王,勛貴等群體了。
至于正規軍,只需要做好后盾,在必要的時候,出戰就行了。
畢竟,后續還有管理,貿易,開發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交給軍隊去做,那軍隊就會腐敗變質,喪失戰斗力。
相反,委托這些勛貴之家去開發,去管理,去做貿易,讓他們當自己家的產業去經營,朝廷只管坐著收錢,難道不香嗎?
海外開發起來了,新的資產階級培養出來了,朝廷賺得盆滿缽滿,改革的阻力也消除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朱允熥可不會忘記。
他的目的,只是為了鼓動勛貴子弟出海,可不是真讓他們帶正規軍隊去打仗。
將大明海軍交給他們指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可以出海,但帶兵打仗,征戰海外這件事,不能用他們來做。
見到氣氛帶動得差不多了,朱允熥才舉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笑道:“本宮當然知道,在座的諸位,都不是慫蛋。相反,你們個個都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漢,個個都是好樣的。”
“但是,你們的父輩,已經為朝廷付出了那么多,本宮又怎么忍心,將你們再送往海外呢?”
“若是你們有什么三長兩短,那本宮也無法向你們的父輩們交待啊!”
朱允熥十分清楚,別看這些人現在表態這般積極,真等酒醒了,心里就得犯嘀咕,害怕出海了。
畢竟,華夏人幾千年來的歷史,一直都沒有深厚的海洋文化。
大海是未知的象征。
去海外是一件十分恐怖可怕的事情。
這才是大明人的認知。
朱允熥率海軍出征后,也僅僅緩解了前往倭國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