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與朱孫通信這么久,卻忘了問他,究竟多大的年齡?”
“他見識那么廣,知識如此淵博,想來年齡應該不小了吧?”
“不過也沒關系,有志不在年高。”
“就算年齡大一點,只要還能為朝廷出謀劃策,那就沒有問題。”
“再說,年齡大,性子也更穩。”
“那個逆孫身旁,就缺少一個年齡大,又穩重的人。”
老朱喃喃自語地說著。
對于朱允熥治國,他還是很滿意的。
至少有兩項工作,朱允熥做得很好。
第一,對外戰爭打贏了。
大明平定了倭寇之亂,征服了倭國。
又北上鏟除了心腹之患——北元。
在狼居胥山讓草原各部落會盟,并迫使他們祭祀犧牲的中土將士,宣示了大明對草原的絕對主導權。
大明北境未來幾十年,從此可高枕無憂。
第二,朝廷的財政非常充足,國庫有錢,有糧!
百姓總以為,只有尋常百姓才會為錢發愁。
勛貴高官就不會了。
至于皇帝,那更不可能。
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又怎么可能為錢發愁呢?
事實上,這個想法大錯特錯。
幾乎所有皇帝,都在為錢而愁。
只不過,他們不是像尋常老百姓一樣,為了自己吃飯的錢,治病的錢發愁……他們愁的是國家財政的開支。
老朱在位幾十年,從一開始的打天下,到后來的治天下,就沒有一天不為銀子而發愁。
無他。
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夠用。
永遠不夠用。
最后總是東挪西借,縫縫補補的過日子。
尤其是當朝廷要發動對外戰爭,遠征北元的時候,為了籌措戰爭所需要的糧草,軍費,老朱經常都愁得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普通人眼里的戰爭,看到的只是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
但真正指揮戰爭,總領全局的人,才知道,后勤保障才是一場戰爭的關鍵。
有充足的錢糧支持,才能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否則,許多仗就沒法打。
老朱難道不想徹底鏟除北元的隱患嗎?
為何明明前線打了勝仗,卻不乘勝繼續追擊,深入北境草原,永絕后患呢?
原因無他。
就是朝廷的財力,糧草,不支持繼續打下去了。
必須得停下來。
再積攢幾年錢糧,然后接著打。
但是,朱允熥監國治政之后,大明朝的財政,前所未有的充沛。
錢多得根本花不完。
而且,這些錢還不是通過搜刮百姓,使得民不聊生而得到的。
民間的經濟狀況仍欣欣向榮。
國庫的錢糧卻堆積如山,連打仗都不需要特意準備錢糧。
能做到這兩條,就足以稱得上是千古明君。
在治理國家上面,古往今來,幾乎沒有哪個帝王能做到。
至于其他的,就算有些不足,有些老朱看不懂,或者不滿的地方,那也是瑕不掩瑜。
甚至可以說,與前面的兩條相比,都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