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至少眼下根本不為紡織而發愁。
等將來棉花和羊毛等原材料的供應上來了,才是蒸汽機驅動紡織機大顯身手的時候。
故而,朱允熥才將其早期應用,聚焦在“抽水”上面。
糧食是社會生產生活的根本。
而紡織帶來的變革,要等出海后,不愁原材料和市場再說。
人力水車在華夏歷史上,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
也可以說是百姓們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
然而,人力水車又怎么比得上蒸汽機“抽水”的效率呢?
在抗旱救災上,就不存在勞動力過剩這回事。
能投入多大的力量,就投入多大。
早一天讓田地灌溉到水,便能搶救更多的農田。
還有一點則是,原來不適合做水田的地方,有了蒸汽機抽水供水,也可以嘗試改成水田。
在原來的歷史上,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早期生產的一千多臺蒸汽機,基本上全部是用于抽水。
后來才慢慢擴展到其他機器上。
“制造一臺蒸汽機,需要多少錢?”
老朱問到了問題的關鍵。
在他看來,這個鐵疙瘩,零部件很多,結構復雜,就算鐵價便宜,但要制作成不同的零件,成本恐怕不會太低。
“這主要看功率的大小。”朱高熾解釋道:“功率越大,價格越高。”
“太孫殿下說用馬力來衡量功率,目前的成本是一馬力四十兩銀子。”
“一臺十五馬力的蒸汽抽水機,價格大約是六百兩銀子。”
“我們正在通過標準化,采用流水線的方式來降低成本。”
“根據測算,如果將標準全部制定好,鋪開來大規模生產,假設每年生產一萬臺,則每臺的制造成本能降到現在的十五分之一左右,大約是四十兩銀子一臺。”
接著,朱高熾又詳細解釋何謂馬力。
即用一匹馬來踩水車,看它八小時能抽多少水。
再用蒸汽機進行對比。
測量后得出的數據,即為一馬力。
目前研制的蒸汽機,有兩種型號,一種為十五馬力,一種為三十馬力。
隨后,他又解釋何為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流水線作業,如何降低成本等來
……
“雖然算起來,一馬力機器的價格,比買一匹馬還要貴。”
“但是,機器的保養費用便宜,不像養馬那么費勁。”
“而且,機器可以晝夜不停的運作,除了出現故障維修時,和必要的保養時間之外,全年無休。”
“實際上,一馬力的機器,能干的活,超過五匹馬都不止。”
老朱輕輕點頭。
中原大地此前被草原蠻族統治了幾十年,許多農田被他們改成了牧場,導致中原馬匹數量激增。
因此,明初馬匹的價格并不貴。
如今,一匹中等品質的馬,不過十兩銀子而已。
但中原王朝能養的馬,終究是有限的。
機器卻能源源不斷的生產,這就不一樣了。
如果真像朱高熾所言,十五馬力的蒸汽抽水機,一年生產一萬臺,豈不就相當于多了十五萬匹干活的馬?
哦,不對。
一馬力機器相當于五匹馬能干的活,這樣算的話,是相當于一年多了七十五萬匹馬。
下一年還能繼續增加。
一年更比一年多。
如果生產技術再改進,效率再提高,成本再降低……
直觀的算法,立即讓老朱感受到了“工業化”的恐怖威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