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并不懂這些經濟學原理。
只是想著老朱既然對朱允熥另眼相看,那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推到朱允熥身上準沒錯了。
至少可以免得自己挨罵。
至于此舉會不會導致朱允熥挨罵,那就不關他的事了。
老朱聞言,身軀一震。
過去幾個月,他可是一直在研究經濟學。
朱孫曾經在信中與他闡述過相關的道理。
銀行有貨幣放大作用。
隨著銀行的成立,金融業的發展和繁榮,市面上的錢一定是越來越多的。
銀錢只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
朝廷單純的增加銀錢,卻不增加商品供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只會導致大明寶鈔像過去那樣瘋狂貶值,直至無人愿意使用。
朱孫在信中明言,表面上看起來,控制掌握大明經濟的是大明銀行。
但實際上,真正的根本還是在大明制造局和大明科學院。
只有發展科學技術,充分利用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才能使社會物資極大豐富,也讓物價保持穩定。
大明寶鈔之所以一直能幣值穩定,就是因為大明制造局生產制造的產品,讓大量貨幣找到了宣泄口。
對于這個道理,老朱始終有些弄不太明白。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還是不太懂。
此際,卻突然如撥云見霧般,霍然開朗。
……
假如沒有大明制造局生產出來的各式各樣豐富的產品,銀錢將會緊密和糧食綁定。
要穩定大明寶鈔的幣值,就必須有數不清的糧食。
可糧食的生產,終究是有限的。
銀行設立之后,大明流通的銀行,激增數十倍。
糧食產量,即使在朱允熥使出渾身解數之后,增加數也不會超過二分之一。
在短時間有這樣的漲幅,已經非常逆天了。
但相對市面上數量暴漲的銀錢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糧價并沒有隨著銀錢數量增加而跟著上漲,關鍵就在于銀錢流向了購買玻璃制品,鐵器……以及大明制造局生產的各種工藝品。
朱孫在信中還說,讓百姓們爭相購買無用之物,表面上看起來,會帶壞社會風氣。
但實際上,這是對底層百姓的拯救。
他們會覺得日子越來越好。
因為一天賺的錢,用來買米,就能吃一個月。
其余二十九天賺的錢,都用來買鏡子,買玻璃擺件,買鐵制品銅制品……以后如果棉花羊毛供應充足,還可以用來買數不清的衣服等等!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百姓們并不會因為吃飽了肚子而偷懶不工作。
相反,他們會為了購買這些“無用之物”,努力工作。
“奢靡之風”,會成為他們生活的目標,工作的動力!
他們會追求更漂亮更好看的衣服,他們不滿足于衣服只能穿暖御寒。
他們會想要房間里的裝飾更漂亮,不滿足于用房屋簡單的遮風蔽雨。
他們還想吃更好吃的山珍海味,想要吃大廚燒制的美味佳肴,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
他們想辦比別人更奢華的婚禮,想戴金項鏈金耳環……他們想在外人面前表現得更有面子……
當追求奢華,追求攀比,成了新的社會風氣,絕大多數人,都會臣服于這種風氣下。
他們甚至愿意為此而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的工作。
這看起來是很“壞”的社會,風氣腐化,人心不古,人人都在追求“攀比”。
但它至少非常穩定。
因為那時候,糧食依然能維持在很低價格。
即使最窮的窮人,也能不費吹灰之力的填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