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需要數十年脫產學習,底層百姓根本供不起。
只是為了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不至于做一個睜眼瞎。
《大明日報》的讀者,便大部分都是這種人。
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高的發行量。
在這個時代,能考取秀才,已然是讀了很多書的人,差不多相當于后世的博士,甚至更高。
知識水平從來都是分層級的。
正如后世有博士,有碩士,還有本科,專科,高中,初中一樣。
這里面,初中生的數量,肯定是博士的千倍。
而在大明,只讀過幾天書,念過幾個月或者更短時間私塾的人,數量也同樣是秀才舉人的千倍萬倍。
別以為窮人家的孩子就完全不讀書。
他們大多數只是讀的書不多,知識儲備量不足以參加科舉而已。
實際上,就算窮得如老朱家這樣的,也因到廟里當和尚而讀了一兩年的書,奠定了他后來的基礎。
大明的開國武將,哪個人小時候家里不窮呢?
但基本上都還是認識幾個字的,只是書讀得不多罷了。
但這一條,也只對男子成立。
女子就真的是絕大多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也不認識了。
連學堂的門,都從來沒有進過。
甚至很多家境還算殷實的人家,女兒也是連一個字都不認識的。
當然,大戶人家是例外。
大戶人家的女兒,還是會讀書識字的。
但是,也不會像對待要參加科舉考試的男子那般,讀很多很多的書,接受很高的教育。
一般是在年歲不大的時候,學三五年,就完結了。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也不過是念了六年書(她自謙說一年)。
六年,放在后世,才小學畢業。
雖然古代因為只學語文,故而學的內容更多更深入,然而,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大部分小孩子的接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正常人通過三五年的學習,語文文化水平能達到后世初中生的程度,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何況,因為這個時代的女子讀書,沒有考試壓力,沒有升學壓力,學得好或者學得不好,全憑個人自愿與興趣。
實際上,除了極個別如李清照那等天才之外,大多數人讀了幾年書之后,是不如后世初中生的,甚至可能連后世的小學生都比不上。
畢竟,骨子里天生就喜歡讀書的人鳳毛麟角,尤其是小孩子,大多都是在家長和老師壓迫下才讀書。
這個時代的女子在沒有人逼迫,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下讀書,能讀成什么樣子,可想而知。
故而,徐妙錦才說顧盼君這樣的女子很難得,整個大明都找不出多少。
講完自己的分析,徐妙錦話鋒一轉,笑道:“我這個妹妹,可不是白認的。”
“若我所料不差,此際太孫殿下就該帶著那顧盼君,前來我徐家登門拜訪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