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一千萬兩銀子進去,兩三年就賺回來了。”
“目前的債務并不是問題。”
“只有經濟發展起來以后,債務才會成為大麻煩。”
“所以,孫兒后面會慢慢限制債務,削減債務。”
“絕不會留一堆債務給子孫后代。”
債務能驅動經濟飛速發展,也會讓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之中。
大明還太落后了。
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有現成的技術路徑,投錢進去,經濟馬上就能騰飛。
這才是朱允熥敢于借貸發展大明經濟的關鍵。
后世社會,每一個國家都會發行國債。
因為金融對國家經濟民生的影響巨大。
毫無疑問,借國債發展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但老朱的擔憂也是對的。
債務一旦過頭,就會成為一個不穩定的“火藥桶”,隨時都可能引爆。
怎么控制債務,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特別關注的事情。
理論上,只要將債務規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便沒有什么風險。
國家的統治者也都非常清楚這一點。
但實際情況則要復雜得多。
首先,人性是有缺點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正如很多人會借貸消費一樣。
國家是由人構成的,統治者也是人,也會有這樣的渴望。
相比其他籌錢的渠道,發行債務最簡單最輕松。
在正常情況下,大家還會保持相對的理性。
但若是國家面臨經濟困難,財政危機呢?
統治者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給民眾加稅,二是增加債務。
崇禎皇帝便是選擇了加稅,“三餉”問題鬧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崇禎無疑是還不知道可以大量發行國債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也沒有那樣的金融基礎。
要不然的話,崇禎肯定會選發行國債,而不是征收“三餉”。
債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
但若是統治者好大喜功,不克制發債的欲望,債務就會像一個不斷吹大的氣球,遲早有一天得爆炸。
朱允熥敢大量發行國債,最大的原因是大明還太落后,生產嚴重不足,生產出來的商品,根本不愁銷路。
這時候,投錢大量進行生產,它的回報率是非常高的。
有超高的回報率支撐,償還債務便是一件十分輕松的事情。
要擔心也是等十年,數十年之后。
那時候,大明生產的物資已經極大豐富,生產回報率變得很低……債務問題才會浮出水面,成為困擾大明帝國的煩惱。
因此,在朱允熥的計劃中,他會早一步踩剎車。
寧可發展得慢一些,也要提前將債務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
相對于后世社會,他有一個很大的優勢。
那便是不必顧忌國家之間的競爭。
在他的全力推動下,大明的科技,將對周圍國家,對藍星上的所有國家,都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這是后世所沒有的環境。
后世國家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很多國家為了不落后于時代,為了不讓后面的落后國家追上自己,為了趕快追上前面的發達國家,有時候不得不冒險舉債。
明知道再繼續增加債務就很危險了,可為了在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中獲勝,只能咬緊牙關,狠下心來,繼續舉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