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駕崩了!”
隨著這一聲音響起,群臣皆是驚得如五雷轟頂。
旋即,便是一片片的哭泣聲。
“陛……下啊!”
“陛下!”
眾臣紛紛跪下,匍匐在地,哭得傷心裂肺。
儒家文化里,有“君父”的說法。
天子駕崩,臣子表現得不夠悲戚,哭得不傷心,那都是日后足以被御史言官彈劾的重罪。
甚至,任何人被定上這一條罪,那不管他從前的功績有多大,也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悲戚,便是不忠不孝!
不忠不孝,還有何用?
所以,此時此刻,無論眾臣心中的真實想法是什么,他們首先要做的事,都是失聲痛哭。
朱允熥原以為會有大臣站出來質疑皇帝陛下死亡的原因,向他發起逼宮。
卻不料,群臣的反應都非常平靜。
除了大哭號喪以外,竟沒有人多說一句其他的。
不過,朱允熥很快反應過來。
皇帝陛下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必須要表現出自己是絕對忠于陛下的。
哪怕是面對他們這個太孫,也不例外。
太孫終究只是太孫,不是皇帝。
但陛下一死,一切就變了。
無論陛下是因為什么原因而死,只要陛下死了,他身為皇太孫,國之儲君,都是順理成章的帝位繼承人。
這時候,站出來質疑他,就是真正的自取死路了。
朝堂上沒有傻子。
就算真有人懷疑他弒君,此時也不會站出來。
至于皇位的合法性,后事該怎么處理,那都是朱家子孫的事,輪不到他們這些臣子來過問。
在場聚集的大臣雖多,可除了朱允熥之外,再沒有一個朱氏直系子孫。
朱允熥早已執政掌權,他們當中,此前也沒有誰與皇子勾結,欲圖奪嫡。
故而,便沒有人會在此時多說什么。
不過,朱允熥也很清楚,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老朱既然沒有給他傳位詔書,沒有下詔言及身后事,那后續必然還有得爭。
一陣哭泣聲中,還是老和尚姚廣孝首先站了出來,拜下道:“參見皇上,還請皇上節哀順變,早日給先帝料理后事。”
楊榮,楊士奇,常升等人立即跟上:“參見皇上!”
其他大臣立即紛紛朝拜:“參見皇上!”
“參見皇上!”
“參見皇上!”
……
國不可一日無君。
依禮制,老皇帝一死,儲君或者指定的繼承人,便立即自動成為新帝。
大臣們在老皇帝的靈位前參見新皇帝,這就算是即位。
在先帝死后,新帝舉辦登基大典之前的這段時間,大臣們都是以“皇上”稱呼新帝的。
當然,只有等到真正舉行完登基大典,才算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不過,哪怕只是靈前登基,也算是得到了群臣的認可,已經能以皇帝的名義,處理國事,下發圣旨了。
畢竟,登基大典是極為盛大的儀式,需要時間準備。
但國家在此期間,卻不能沒有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