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死的人不是老朱,別人一眼便能看出來。
此時去找一個長相相似的替身,也來不及。
洗浴尸體的太監,宮女都可以處理,不用擔心泄密。
但前來吊喪的大臣,皇子皇孫,卻不能。
“此事陛下無須擔擾。”楊榮道:“陛下只須對外宣布,先帝死前受痛苦折磨,面容不幸扭曲,先帝曾留遺言,不許外人再看他的臉。”
“洗浴過后,便給先帝先戴上銅制面具,同時令工匠連夜打制黃金面具,入棺前,再由陛下親自換上。”
“如此一來,大臣們都見不到先帝的遺容,自然就無礙了。”
好辦法!
朱允熥微微點頭,問道:“大臣們不會因此而吵鬧吧?”
“誰敢?”楊榮冷聲道:“這是陛下的旨意,更是先帝臨死前的遺言,哪個大臣敢抗旨不遵?立即便可斬了!”
旋即,楊榮語氣一轉:“陛下大可放心,此事不會發生的。”
聲音一落,又道:“唯一所慮者,便是如今在京城的燕王。”
“他是先帝之子,要看遺容,本屬應當。”
“但燕王是通情達理之人,只要陛下勸慰一二,他不會固執己見的。”
朱允熥心神一凜。
大臣們確實沒有理由在此事上質疑。
實際上,皇帝死后的遺容,本就不是什么人都能瞻仰的。
他找一個理由,給先帝遺體戴上面具,外人也無法說什么。
唯獨朱棣有些不一樣,他畢竟是老朱的親兒子,要看父親死后的遺容一眼,合情合理。
其他藩王兒子,都在外地。
以這個時代的遺體保存技術,是不可能等那些藩王兒子回京再入棺收斂尸體的。
自然也不用擔心。
未成年未分封的,都還是小孩子,也不用管。
至于朱棣……正好可以借此試一試他對自己到底有幾分忠心。
畢竟,此人可一直有做皇帝的念頭,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將姚廣孝收在府中。
若他鬧起來,因此而散播“謠言”,也不失為一策。
……
很快,死囚的尸體被運了進去,而老朱則混在服侍的人群里,悄然離開。
依禮制,在皇宮內設置靈堂。
沐浴好之后,當天晚上,“皇帝”的遺體,便被從東宮送回皇宮,
朱允熥旋即發布圣旨。
“先帝龍馭賓天,遵其生前旨意,不會大喪,天下臣民,僅止哭臨三日,即釋孝服,不妨礙嫁娶。”
自唐宋以來,隨著儒家思想的深入,民間也越來越“重喪”。
守孝三年,已然逐漸成為傳統。
甚至還有皇帝死后,全國三年內禁止辦喜事,禁止嫁娶的“禮法”。
即天下人都要給過世的皇帝守孝三年。
這當然太過,對國民經濟,民生的影響都極大。
故而,哪怕是真實的歷史上,老朱也特別在遺詔中交待,自己死后,只許天下臣民服喪三日,民間嫁娶都不禁止,以此來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第二道圣旨則是:
“朕初登大寶,思先帝之心切,不忍破壞其生前之物,后宮自即日起封禁,一如先帝生前之故,所有嬪妃,宮女,皆留后宮,非身死不得出宮。”
這便是朱允熥想出來的法子。
首先,大明的皇宮雖然富麗堂皇,但受制于時代的約束,在朱允熥這個穿越者眼中,美則美矣,生活上還是有很多不夠便利,不夠人性化的地方,他根本就住不習慣,也不打算去住。
而老朱年齡大了,早就住慣了,更改反而不習慣。
以思念皇爺爺,讓他生前生活之地保持原狀為理由,直接將后宮封禁,也無疑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