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作為一個整體的郵傳部是絕對忠心的,可也不能保證每一個郵傳部的官員都是忠心的。
萬一出了一個不顧一切的瘋子,又剛好是郵傳部某地的負責官員,他再利用手中的職權,切斷通信……哪怕只是切斷極短一段時間,都有可能給大明帶來難以承受的損失。
軍國大事,非比其他。
后世的現代軍隊,也都是通過多條鏈路,多種方式來保證通信暢通,而不是指望單一的通信方式和通訊鏈路。
機要處便是專門負責在大明的軍事系統中傳遞軍事情報和命令的機關。
事實上,往后地方派出巡撫巡按等大員,地方上重要的奏章,仍然會走原來的奏報系統。
只不過,奏報系統的規模大減,僅維持最小的規模。。
情報處則是軍方的情報機關。
情報系統是很忌諱全部都交給一個機關執行的。
雖然姚廣孝的大明情報局已經運轉得極好了,但朱允熥還是打算在軍事系統內,再另設一個情報處。
如此一來,萬一姚廣孝的大明情報局安插在別國,在海外某一地區的情報系統被人發現,遭到破壞,大明的情報消息,仍不至因此而中斷。
何況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渠道打探情報,相互對照,來從錯綜復雜的消息中,判斷消息的真假,本就是情報系統的基本操作。
軍事情報系統同樣也有對內的功能。
主要是監控白蓮教余孽等“反賊”的動向。
包括追查可能與他們勾結的軍事將領。
若發現有地方官員也在其中,則上報軍務處,再由軍務處移交政務處進行處置
諸如此類,各司其職。
軍事系統內部自成體系,但沒有誰能一人獨掌大權。
重要的事務,最終還是要由他這個皇帝來決定。
朱允熥又道:“軍務大臣,暫且便由梁國公藍玉、宋國公馮勝、大將朱能、張輔、還有你們五個擔任。”
“不在京之人,只領軍務大臣之名,不負責軍務處的具體事務。”
“凡軍務大臣,授一品銜。”
“封爵不在此列。”
“外遇其他官員,其禮遇以一品銜論,不以爵位論,以示文武平等。”
“遇軍國大事,軍務大臣可上書與朕言事。”
“朕有決斷者,軍務處只可領旨遵照執行,不得再有異議。”
“其他朕交付處置之軍國大事,軍務處方可自行決斷。”
武將和文官不一樣。
位高權重的文官,都是京官。
地方上如今還是三司分治,新設立的巡撫巡按尚未派出,沒有哪一個能稱得上是朝廷大員。
可武將需要出去統兵,在外面的,反而有不少是官階極高的武將。
若不將他們封為軍務大臣,恐怕這些人會很不滿。
但他們不在京,只領一個虛銜,不管實務,卻是天經地義之事。
如此一來,一旦他們統兵結束,回京以后,也就很好安排。
故而朱允熥很是大方地將馮勝都封了軍務大臣。
雖然知道這個家伙經常與周王秘密商議,或已早有異心。
但沒關系。
將他封為軍務大臣,反而可以讓他名正言順的留在京城,讓他遠離軍隊,在實際奪了他兵權。
畢竟,在朱允熥的設計中,軍務處實際上就是一個跪聽圣旨的機構。
只有朱允熥不管的軍務,軍務處才能自行決斷。
而且,軍務處運作起來,具體的事宜,還要通過下轄的各個處去執行。
真正有實權的,反而是下面的處。
就如同政務處下屬的各部一樣。
這便很方便朱允熥將大明軍事學院的學員調入軍務處的各處負責主事,牢牢控制軍隊系統。
這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