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宮廷飲食的制作過程便猶如隱匿在黑暗的角落,難以窺探其中的隱秘。
如此情形之下,要想悄無聲息地在食物中動些手腳,下毒害人,實在是易如反掌之事。
反觀宮廷現有的所謂防范措施,卻十分雞肋。
派遣專人先嘗一口菜肴,以此來試探是否被下毒的方法,在朱允熥看來,不過是聊以自慰的無奈之舉,甚至近乎“自欺欺人”。
這世間的毒藥千奇百怪,其中不乏許多“慢性”毒藥。
其毒性發作猶如潛伏在暗處的幽靈,可能在幾個小時乃至數天之后才會悄然顯現出猙獰的面目。
然而,總不能將精心烹制好的菜肴擱置一旁,靜候數天,待確認試菜之人安然無恙后,再端上桌來供自己享用吧?
這般做法,菜肴怕是早已變質腐壞,即便原本無毒,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滋生出有害病菌,變得“有毒”不堪食用。
更何況菜肴的鮮美滋味也會在漫長的等待中消失殆盡,化為烏有。
至于那些發作更為遲緩的毒藥,需要數月乃至數年才會致使人體衰竭而亡的,那就更是難以通過這種簡單的試毒方式察覺了。
派遣專人先嘗一口的方法,充其量也只能試探出那些短時間內便會致使人體產生劇烈反應、即刻發作的毒藥罷了。
銀針試毒,其原理亦是如出一轍,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
銀針之所以能夠檢測出鶴頂紅(即砒霜)的毒性,實則是由于這個時代粗糙簡陋的提煉工藝,致使砒霜的純度普遍不高,其中摻雜著大量的硫化物。
當硫化物與銀相遇時,便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生成那醒目的黑色硫化銀沉淀,從而讓肉眼能夠清晰地觀察到銀針變黑這一現象。
然而,世間毒藥種類繁多,猶如繁星璀璨。
銀針對于其他類型的毒藥,便如同盲人摸象,根本無法發揮效用,難以探測出其潛在的致命威脅。
這個時代的人們對于毒藥并非一無所知。
許多醫書上都記載著不少有關毒藥的知識和信息,更加深了朱允熥內心的憂慮。
更何況,朱允熥自己還曾大力倡導將“科學”的理念引入大明,使得大明的醫學水平得以突飛猛進地發展。
但正所謂醫毒同源。
醫道與毒術從來都是緊密相連、不分彼此的。
醫學水平的顯著提升以及醫學知識的廣泛普及,在給大明百姓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并了解到各式各樣新型的毒藥。
這無疑為那些心懷不軌之人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機。
身為堂堂帝王,他怎會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于非命呢?
然而,就目前大明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想要對菜品進行精準、全面的化驗檢測,無疑是天方夜譚,根本無法實現。
用毒技術的發展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遠遠超越了化驗檢測技術前行的步伐,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這種不均衡的發展態勢,使得下毒行為變得輕而易舉,而防范下毒卻變得異常艱難。
朱允熥苦思冥想許久,才決定對尚膳監實施封閉式管理,以求從根源上杜絕下毒的隱患。
御廚們被隔絕于御膳房的一方天地之中,無法接觸到外面紛繁復雜的人和物,自然也就難以獲取到毒藥。
如此一來,便從源頭上掐斷了下毒的可能性。
至于采膳處,更是難以有機會從中作梗。
畢竟,他們所采購的食材乃是供應整個宮廷上下的,數量龐大且種類繁雜。
他們根本無從知曉御廚們在為皇帝烹制菜肴時會選用哪些食材,自然也就無法精準地在食材中混入毒藥。
否則,一旦下毒,極有可能毒殺的并非皇帝,而是那些無辜的小宮女、小太監。
這不僅毫無意義,還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尚食局則僅僅負責最后的菜肴傳送環節。
與普通百姓家庭不同,宮廷中的菜肴在出鍋之后,都會被精致的蓋菜碗嚴嚴實實地蓋住,到送上桌后方揭開。
只要全程派遣多人嚴密看守,不給那些傳膳送菜的人留下絲毫獨處的機會。
如此這般,他的飲食安全,就再也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