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憶往昔,陸有林與李伯約皆負笈于國子監,乃是同窗摯友。
那時候,國子監皆以圣賢之學為圭臬,埋首于經史子集,期冀有朝一日能于科舉之途嶄露頭角,光大門楣。
陸有林與李伯約亦在其間,勤勉向學,不敢有絲毫懈怠。
然陸有林雖才情不淺,于科舉之試卻屢遭挫折,多次名落孫山,仕途之夢仿若遙不可及之星。
恰在這時,朱允熥駕臨國子監,給學子們講課,帶來了前所未聞的科學。
猶如春日驚雷,于一眾學子心間炸開,為他們開啟了一扇嶄新的知識之窗。
陸有林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自己命運轉折之契機,遂毅然舍下多年苦讀的科舉之路,轉而投身于大明制造局,潛心鉆研火藥之術。
那時候制造局,雖然有數不清的工匠,但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全靠經驗行事。
曾參加過科舉,能進入國子監讀書的陸有林,在當時的制造局內,無疑是一位高材生。
雖然圣賢書中沒有火藥知識,圣賢的道理也不能用于制造火藥,但學習能力卻是相通的。
有文化知識作底蘊,相較同期僅依傳統技藝摸索的火藥工匠,優勢立顯。
自入制造局,陸有林心無旁騖,一心撲在火藥,尤其是子彈的研究上。
將朱允熥所授的科學原理,應用于實踐操作。
每一次試驗,皆精心籌備,記錄下每一個細微的數據與變化。
歷經無數次的反復嘗試與修正,從火藥的配方調配到制作工藝的改良,漸次取得成效,直至成為子彈工廠的廠長。
李伯約雖然當時并沒有離開國子監,卻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閑暇時,做起了各種試驗。
《科學》期刊成立后,他開始向其投稿,也被采納了幾篇文章。
再后來,大明制造局改制,成立大明朝廷資產部。
各廠分立,由吏部向各廠委派官員。
因為朱允熥要求吏部必須任命懂技術的官員,而此前許多讀書人只知讀圣賢書,完全不懂科學和技術。
故而吏部在官員任命之際,頗費思量。
最終,廠長之位多由朝廷資產部依據實績舉薦,從原技術工人與經驗豐富之管理人員中精心遴選。
為求權力制衡與管理周全,廠督之職則主要從大明科學院擇取。
其中,不乏科學院潛心鉆研之研究人員,以及曾在《科學》期刊及其子刊發表文章、深諳科學道理各行各業精英與讀書人。
李伯約也是因此被選中,從國子監的一名學生,一躍而成為子彈工廠的廠督。
要知道,子彈工廠的廠督可是五品官銜。
至此,李伯約一步登天,跳入龍門。
當然,像他這樣的人,遠不止一個。
朝廷資產部下屬六七十個工廠,按政務處制定的規定,其主管廠長和廠督皆為五品官。
眾多此前對朱允熥所授科學一脈感興趣,掌握有專業知識的人,借此難得之機遇,得以擺脫往昔默默無聞之境。
被朝廷委以重任,提拔升遷,成為朝堂之上的一股新興勢力。
相較之下,那些仍然執著于科舉舊途、抱殘守缺的讀書人,卻陷入了尷尬之境。
至今,他們大多窮盡心力,僅能謀求七品、八品之微末官職,且往往求之而不得,困于仕途之泥沼,滿心焦慮與迷茫。
雖說他們對外聲稱管理工廠五品官整日與工匠雜役為伍,不如文官清貴高雅。
衛所里的百戶,也都是六品官,但真能和七品的縣令比嗎?
廠長和廠督亦是此理。
同為五品官,實際權力地位肯定遠遠不及同知,甚至連縣令都比上。
當然,這也就是他們自欺欺人的安慰。
五品官怎么說也是五品官,是許多人一輩子渴望而不渴求的高位。
真有機會任職,就不知有多少立即收起所謂廠督廠長無用,不堪的言論,反而趨之若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