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凡事應以禮為先,后動干戈。”
“況且,誘騙、綁架我大明百姓的,并非暹羅和蒲甘的土著,而是我大明自己的歹人,暹羅和蒲甘不過是助紂為虐罷了。”
“臣以為,朝廷可先派遣使節,前往暹羅和蒲甘,嚴令他們不得庇護那些歹人,并協助我大明百姓脫離苦海。”
“若暹羅、蒲甘愿意聽從號令,那自然再好不過。”
“若是他們拒不從命,屆時朝廷再興兵討伐也為時不晚。”
另一名大臣恭敬進言,說得言辭懇切,條理清晰。
“暹羅、蒲甘兩地,臣早有耳聞。”
又有一名大臣站出來,道:“臣曾仔細研究過地圖,前往此二國,并非一定要走海路,從陸地上亦可抵達,它們皆有陸路與我大明相連。”
“只是這些地方山高林密,瘴氣彌漫,通行極為艱難,往返需數年之久。”
“暹羅、蒲甘的氣候環境亦是如此,兼且常年酷暑難耐。”
“我大明天軍雖兵鋒銳利,戰力強盛,所向無敵,可一旦陷入這等蠻荒之地,縱有十分戰力,也難以發揮出一二分。”
“若因水土不服,致使出征的將士大批染上疫病,則事情將變得難以收拾。”
“所以朝廷對此二國,不可輕易言戰。”
剛才在皇宮外面的時候,眾官員一個個義憤填膺,高聲嚷著要出兵,仿佛下一秒,大明的軍隊就要踏平暹羅和蒲甘。
可真到了朝堂之上,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不同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皇宮外情緒激昂的,大多是一些品級不高的年輕小官。
這些人此刻都在殿外的廣場上站著呢,根本沒有資格參與朝堂上的討論。
而那些高級官員,自恃身份,在外面絕不會隨意發表意見。
與年輕氣盛,容易沖動的小官相比,有資格站在殿內的朝堂大佬們,自然要穩重得多。
他們不會動不動就喊打喊殺,而是會從大局出發,慎重考慮,權衡利弊。
不過,也有人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派什么使節!”
一名武將勛貴滿臉怒容,大步出列,怒吼道:“暹羅、蒲甘明知被囚的是我大明子民,他們不僅不解救,反而與歹徒狼狽為奸,助紂為虐。”
“甚至還公然將大明子民當作‘人奴’售賣,天理難容!”
“他們如此行徑,分明是沒把我大明放在眼里。”
“他們這是在赤裸裸地挑釁我大明天朝的威嚴!”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啊!”
他雙眼通紅,怒不可遏:“想我堂堂大明,天朝上國,怎能容忍小國如此欺凌?”
“若不嚴加懲處,我大明的尊嚴何在?國體何在?”
“難道大明的百姓去了海外,就要遭受這等苦難嗎?”
“長此以往,誰還敢去海外?”
“朝廷的出海大計,還要不要繼續推行?”
“臣請陛下降旨,派兵出海,將拐騙綁架百姓的歹徒,盡數歸拿歸案,解救被囚的大明子民,并給暹羅、蒲甘兩國一個狠狠的教訓!”
“讓他們知道,我大明子民不可欺,我大明天威不容侵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