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內,紀綱帶領緝盜司眾人,雷厲風行地展開行動。
他們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清溪縣衙的心臟,迅速封禁了縣衙。
緊接著,全體捕快、衙役、文書,以及衙門里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員,都被集中起來,接受突擊審訊。
與此同時,清溪境內的富戶們,也在緝盜司的“邀請”下,紛紛踏入衙門。
看似禮貌的措辭背后,實則是不容抗拒的命令。
一切進展得異常順利。
這些人被隔離審訊后,瞬間陷入了“囚徒困境”。
每個人心里都像揣了只兔子,忐忑不安。
他們都在暗自揣測:別人會不會交待?
這么多人,怎么能指望大家都守口如瓶呢?
在被分隔開來之后,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被別人出賣。
一旦有人松口,自己可就陷入被動了。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抱著這樣的心思,許多人根本不等紀綱動用大刑,便竹筒倒豆子般,將自己所知道的“秘密”,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
然而,那些“富戶”卻截然不同,他們的嘴巴就像被焊住了一樣,異常嚴實。
畢竟,他們犯下的罪行都發生在外地。
在本地僅僅是流傳著一些捕風捉影的“傳聞”,并沒有確切的“證人證物”。
他們篤定,只要自己咬緊牙關,死不承認,官府就拿他們沒辦法,定不了罪。
這些人心里清楚,就算衙役們和官員們交待了,也頂多是追問自己向衙門公差,官員行賄的問題,絕不可能涉及綁架、詐騙、販賣人口等這些重罪。
行賄的罪名,可比這些輕得多了。
然而,紀綱可不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他對付這類人的經驗極為豐富。
紀綱心里明白,那些罪大惡極的“人販子”,都是些老油條,嘴巴硬得很。
若不動用大刑,很難從他們嘴里撬出一個字。
不過,眼下證據不足,紀綱自然不會貿然用刑。
他深知一旦濫用刑罰,不僅難以得到真實的口供,還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
紀綱從“人販子”的家人入手。
“人販子”們久經風浪,口風緊得很,可他們的家人就沒那么“硬氣”了。
紀綱命手下的捕快,稍微嚇唬嚇唬這些家人,威逼利誘,雙管齊下。
果不其然。
很快,這些家人就像受驚的鵪鶉,意志瞬間崩潰,哭哭啼啼地將所有事情都和盤托出。
這背后有一個關鍵原因。
那便是這些“人販子”一直都覺得,清溪是他們的避風港。
只要回到家鄉,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
在外面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們不僅不隱瞞,反而當成了平日茶余飯后吹牛的資本。
起初,只有個別人如此膽大妄為。
其他人還心存忌憚,行事小心謹慎。
但日子久了,他們發現說出來也沒什么后果。
反正清溪的官府衙門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管不問。
再者,看到別人敢說,自己憑什么不敢呢?
難道眼睜睜看著別人四處“人前顯圣”,自己就得當“縮頭烏龜”嗎?
人都有從眾心理。
看到有人拿自己在外面做的“惡事”吹噓,還安然無恙,自然就有人有樣學樣。
時間一長,大家都習以為常,不再把這些事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