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隊身著鮮明甲胄的大明士兵,在海邊那金黃的灘頭上迅速行動起來。
他們步伐整齊,口號響亮,手中的火槍在日光下閃爍著寒光。
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建立起堅固的陣地。
士兵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去更遠的地方查探,有的忙著搬運物資,還有的在四周布置警戒哨位,一切都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隨軍艦一同抵達的,除了精銳的士兵,還有肩負特殊使命的科研人員。
他們來考察暹羅、蒲甘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以及資源分布,期望能從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同時,還有些數量眾多的醫生也隨船而來。
朱允熥對此次遠征極為重視,在他看來,遠征大軍面臨的最大敵人,并非暹羅和蒲甘的軍隊。
那些軍隊的裝備和戰術,在大明先進的軍事力量面前,根本不足以構成致命威脅。
真正讓他憂心忡忡的,是士兵們對當地環境的適應問題。
尤其是水土不服以及難以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所引發的各類疾病。
回顧真實的歷史,西方某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曾經憑借著強大的海上力量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龐大的霸權。
他們的殖民地面積超過三千萬平方公里,幾乎覆蓋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他們依靠船堅利炮和先進的火槍火藥,進攻那些相對原始落后的土著殖民地時,往往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勢如破竹,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而且,這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其本土實際上只是一個狹小的島國,根本無法派出大規模的遠征軍。
然而,就是憑借著極少量的軍隊,他們便能橫掃整個世界。
在大多數征服行動中,他們的傷亡微乎其微。
僅有在與附近的其他歐洲國家爭奪霸權和資源時,才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
在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日不落帝國在征服的過程中,通常只派出數百至數千人的兵力。
他們付出的代價,往往只是死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而已。
充分體現了先進科技文明對原始落后國家的巨大優勢。
這種優勢幾乎是壓倒性的,落后國家根本難以招架。
很多人在研讀歷史的時候,常常會對大清的表現感到疑惑和憤怒。
幾十萬的大清大軍,為何會打不過區區幾千人的西方遠征軍呢?
但如果深入了解當時的世界歷史背景,就會發現,腐朽的大清在面對西方列強時,其實并不是表現很差的國家。
在除西方列強之外的其他國家中,大清的戰力,完全能稱得上“強大”二字!
或者說,那并非僅僅是腐朽大清的戰力,而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外來侵略和壓迫時,所爆發出的驚人韌性和頑強的戰斗能力。
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洗禮,有著深厚的底蘊和不屈的精神。
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展現出強大的抗爭力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的鷹國,為征服倭國,制造了“黑船事件”。
鷹國僅僅派出四條軍艦,連同水手在內,總計不到一千人的兵力,就逼迫倭國簽下了“親善條約”。
這四條船和一千人,便打得倭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跪地求饒,被迫簽下條約,開放國門!
類似的例子在那個時代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了解這些歷史事實,了解當時的整個世界局勢,就會發現,大清的戰力其實并非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不堪。
畢竟,大清也曾扛住了幾千乃至一兩萬列強兵馬的進攻。
這充分說明,不管大清如何腐朽,中華民族的力量依然強大。
中華民族始終是洋人無法統治和征服的偉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