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暹羅朝廷發布了《阿瑜陀耶討勃固檄》。
“天下之人,咸知善惡有報,公理昭彰。”
“今勃固惡行累累,天人共憤,我阿瑜陀耶王國,秉持正義,特興義師,以討其罪。”
“長久以來,勃固軍閥混戰,國無寧日。其境內百姓,苦不堪言,生命如風中殘燭,朝不保夕。”
“王者受命于天,本應承擔起保境安民之責,卻淪為軍閥爭權奪利之傀儡,不能平境內之禍患,致使民生凋敝,田園荒蕪,此乃其一宗大罪。”
“昔日,勃固王朝對我暹阿瑜陀耶,屢屢侵犯。我邊境百姓,慘遭屠戮,財物被劫,家園盡毀。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犯下滔天罪行,累累血債,至今仍歷歷在目,我阿瑜陀耶王國與子民,豈敢忘懷?此乃其二宗大罪。”
“現今,勃固王朝竟包庇從大明逃來的強盜、人販子與詐騙犯。大明乃我阿瑜陀耶王國之盟國,情誼深厚,而勃固此舉,無疑是公然挑釁我與大明之友好關系,無視邦交道義,此等行徑,實乃無恥之尤,是為其三宗大罪。”
“我阿瑜陀耶王國,身為大明盟國,得佛祖之佑,百姓擁戴,當除魔衛道。”
“為匡扶正義,為保境安民,更為維護阿瑜陀耶與大明之盟好,我阿瑜陀耶,決意討伐勃固,鏟平其境內諸多軍閥。”
“此乃順應天命,合乎人心之舉。”
“正義之師,所向披靡。”
“今檄文既出,勸勃固君臣速速投降,莫要負隅頑抗,徒增傷亡。”
“凡行伍士卒與良善百姓,切莫要依附此等罪惡之朝,應認清形勢,棄暗投明。”
“否則,一旦兵鋒抵至,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檄文正式昭告后,阿瑜陀耶城一片沸騰。
從高高在上的王公大臣,到市井街巷的平民百姓,人人熱血賁張,摩拳擦掌,眼中滿是躍躍欲試的光芒。
士兵們更是按捺不住,爭前恐后地請戰,一心想著奔赴戰場。
畢竟,在他們心中,有大明這樣強大的盟友并肩作戰,這場戰事無疑是穩操勝券。
必定勢如破竹,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取勝。
他們滿心憧憬,待到成功占領勃固的土地,那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成群的牛羊牲畜,還有年輕貌美的女子,都將任由他們予取予奪。
在這些蠻夷的觀念里,戰爭的勝利者對失敗方進行掠奪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
相較之下,所謂的建功立業,反倒成了次要之事。
很快,暹羅便緊鑼密鼓地重新集結,組建起一支浩浩蕩蕩、人數多達數萬的大軍。
而大明的軍隊,則兵分兩路。
一部分與暹羅大軍并肩前行,從陸路向著勃固及其他割據軍閥的領地進發。
塵土飛揚間,盡顯威武之師的氣勢。
另一部分則再度登上戰船,駛離暹羅海岸。
他們將從海上穿越滿刺加海峽,前往勃固王朝的海濱。
朱壽與李思聰二人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商議后,做出了決定。朱壽性格直爽,行事風格大開大合,更適合在暹羅坐鎮,指揮軍隊作戰。
而李思聰則心思細膩,長袖善舞,在外交場上游刃有余。
相較于朱壽這個有些粗線條的將領,李思聰顯然更適合承擔起隨船出海的重任。
畢竟,從滿刺加海峽前往勃固王朝的航程中,還能順道訪問不少國家。
大明海軍此番出征,耗費諸多人力物力,實屬不易。
自然要借此機會,盡可能多地與不同國度展開交流,建立起官方層面的聯系。
同樣,隨行的眾多科研人員,也一分為二。
一半留在暹羅開展礦產資源探索,另一半則跟隨李思聰上船,前往其他國家和地區。